诺如病毒是一种引起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它基因多样且高度变异,人类是已知的唯一宿主。感染诺如病毒后,潜伏期通常为12-48小时,发病急,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有时还伴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多数患者症状持续2-3天即可自行恢复,但对于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较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诺如病毒传染性极强,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接触传播以及气溶胶传播,全年均可发生感染,10月至次年3月高发。
当前即将进入诺如病毒感染高发时段,汉台区疾控中心特别提醒:学校和托幼机构作为人群密集场所,是诺如病毒引发急性胃肠炎疫情的重点防控区域。该病毒具有抵抗力强、感染剂量低、潜伏期短、传播途径多的特点,需立即落实以下防控举措,全力守护师生健康。
一、日常防控:筑牢健康“防护网”
1.做实健康监测,备好防疫物资: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详细记录学生因病缺勤情况并追踪病因。一旦发现学生或教职工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第一时间安排就医并实施隔离;若病例数量异常增多,立即上报属地卫生机构及教育行政部门。同时,提前储备足量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一次性口罩、手套等防疫物资,确保应急可用。
2.严守食水安全,切断传播源头:保障饮用水安全,定期检查维护校园供水管网,开展水质检测,杜绝“问题水”;加强食品全流程监管,采购合格原料,严格区分生熟食品存放区域,确保食物彻底煮熟煮透,使用专用砧板、菜刀处理生熟食材,避免交叉污染。
3.紧盯重点人群,强化健康管理:对厨工、保育员等直接接触学生或食品的工作人员,每日监测健康状况。若出现腹泻、呕吐、恶心等肠道不适症状,必须立即停工就医,严禁带病上岗;工作期间需规范佩戴口罩,严格执行手卫生流程(如七步洗手法),降低传播风险。
4.做好清洁消毒,规范应急处置:流行季期间,定期对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卫生间等公共场所进行清洁通风;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水龙头、便器按钮、电梯按钮、上下床扶手等高频接触部位,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卫生间需配备流动水、肥皂或洗手液,方便师生洗手;若出现呕吐物、粪便,务必按规范流程妥善处理并彻底消毒,避免病毒扩散。
5.加强健康宣教,培养良好习惯:通过班会、宣传栏、家长群等渠道,开展肠道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提醒师生在外就餐时选择卫生合格的商家;重点强调手卫生重要性,指导师生掌握正确洗手方法,养成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洗手的习惯。
6.倡导健康生活,提升免疫能力:引导师生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鼓励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开展适量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从根本上降低感染风险。
二、疫情应对:按下防控“加速键”
若校园内出现呕吐、腹泻患者增多或确诊诺如病毒疫情,除持续落实日常防控措施外,需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快速执行以下管控措施:
1.及时上报信息,配合专业处置:动态跟踪疫情变化,第一时间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最新情况;积极配合疾控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等工作,为疫情溯源和防控提供准确信息。
2.严格病例管控,防止疫情扩散:患病学生需居家隔离或在校园专用隔离区域观察,待完全符合解除隔离标准后,方可返校上课;厨工、保育员等工作人员需待症状完全消失,经确认无传染风险后,方可返岗工作。
3.规范开展消毒,消除病毒隐患:安排经专业培训的人员,穿戴好防护装备(如防护服、口罩、手套),按照消毒操作规范,对患者呕吐物、粪便污染的环境表面、生活用品、食品加工工具、饮用水等重点区域和物品,进行全面、彻底消毒,阻断病毒传播链。
守护师生健康是校园防控的核心目标,希望各学校、托幼机构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