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汉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工作部门,各分局,直属事业单位:
《汉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27日
汉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汉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助力汉中市“汉方药都”“医养福地”建设,提升汉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根据《汉中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
(一)中药材种植尚属自主发展型,基地分散且规模小。
汉台区植物品种繁多,有中草药1000多种,主要种植丹皮、丹参、芍药、金银花、白芨、元胡等10余个品种,总种植面积约为3550亩,主要分布在铺镇、汉王镇、武乡镇、徐望镇、河东店镇、龙江办事处等6个镇(街道),产量3400余吨,产值6600余万元。综合来看,汉台区中药材种植业属于自主发展,各镇(街道)、合作社、种植户基本上处于单打独斗状态,虽初步形成区域化种植格局,但基地规模小,基础设施差,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还没有形成拳头产品和品牌影响,市场议价能力弱、效益不高。
表1 汉台区中药材种植概况
镇(街道) |
村 |
种植种类和规模 |
汉王镇 |
五郎村(嘉运公司) |
丹参300亩、白芷100亩、天麻2000窝 |
铺镇 |
狮子营村、回龙村 |
种植元胡1000亩 |
武乡镇 |
吴庄村、焦牛村 (汉中华科生态农林发展公司) |
种植芍药300亩、丹皮600亩、 连翘150亩、油用牡丹1000亩 |
河东店镇 |
褒姒村(忠诚农业科技公司) |
种植白芨100亩、猪苓200亩、牡丹300亩,天麻2000窝 |
徐望镇 |
徐家湾村、余桥村 |
金银花500亩 |
龙江办事处 |
柏花村 |
白芨200亩 |
老君镇 |
新岗村 |
金银花、连翘200亩 |
(二)中药材加工业有基础,但实力不强。
目前,汉台辖区拥有“两大两小”4家药材加工企业。
“两大”:陕西汉王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陕西汉江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汉王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独具特色的“天麻系列产品”和“山茱萸系列产品”等主导产品,形成了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配方颗粒、保健食品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等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产能规模50亿元的汉王药业“现代中药生产基地”正在投资建设;陕西汉江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制剂产品、生产和经营管理,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3项,专有技术4项,国内独家品种4个,形成了以甾体激素类、驱虫类、高端人用药和植物保护剂等多个系列的特色原料药产业链,产品内销全国29个省市和外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两小”:陕西汉医圣草堂药业有限公司和陕西神龙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两个企业均属于2015年后新成立的企业,陕西汉医圣草堂药业有限公司拥有200余种中药产品生产能力,销售金额从2019年的1000余万元达到2020年的3000万元,生产经营步入快车道;陕西神龙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中药材种植、提取,保健食品、特膳食品、化妆品等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产业,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2个,“汉中附子”系列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00亿粒功能食品生产线”项目即将竣工投产。
目前汉台区围绕中药材深加工,依托汉王药业、神龙药业等龙头骨干企业,研制成功一批疗效明显、质量可控、剂型稳定、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重点打造杜仲、天麻、银杏、山茱萸、猪苓、西洋参、厚朴、柴胡、元胡、附子、大黄、苦参加工产业链,具备较好的中药材加工能力,但是中药工业总体不强,相比全国规模仍小,品牌知名度不高,中药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偏低。
(三)具有中药材交易市场,但仍属自发低端市场。
目前汉台辖区有两处中药交易场所。劳动西路药材市场是专门从事中药材交易的市场,主要经营中药材、调味料等,市场及周边现有经营户100余户,从业人员500余人,但交易规模小;褒河物流园区汉中绿色农产品中药材展示交易服务中心于2019年9月30日正式揭牌运营,旨在构建“大市场、大流通、大物流”整体发展格局,但目前商家入驻率较低,产生的效益不明显。汉台区围绕区镇村三级电商物流体系和农产品产销联盟建设,已建成区级电商服务中心1个,物资快递仓储分拣中心1个,镇级电商服务站15个,村级电商服务网点207个,电商为区内中药产品销售提供了一定保障。
总体来看,由于褒河物流产业园区高端流通市场交易中心还未建成投产,低端市场又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电子商务作用不稳定,因此还未能形成稳定的中药材产销对接和贸易服务保障能力,未形成持续稳定的国内外销售市场和可靠的流通渠道,“汉方药都”“秦巴药谷”品牌未形成。
(四)中医药康养服务能力低,产业融合程度不高。
汉中市人民医院、汉中市第二人民医院均设置中医科门诊,所有镇(街道)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有中医馆,能够为群众提供必要的中医药诊疗服务,但无区级公立中医医院,中医事业发展缺少区级医疗机构的带动引领。辖区另有民办中医医院1家,中医门诊部1个,中医诊所70余个,中医保健机构20余个,数量虽多,但是规模小、知名度不高,还没有形成覆盖全区的中医诊疗康养服务网络。目前,汉台区境内的中医结构主要限于中医诊疗、保健等服务,中医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中医药康养服务能力不足,将诊疗、保健、养生、养老、旅游、文化等结合起来的特色高层次服务缺失,与中药材种植(养殖)、加工、观光休闲等产业融合度不够,尚未形成中医药康养特色产业集聚区和完善的中医药康养产业链。
汉台区中药材从种植、加工到流通建立了初步的产业链体系,中医药康养服务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基础。从汉台区重点发展中药材深加工和商贸物流,打造现代中药产业加工基地和服务体系的功能定位看,中医药产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中药材加工业没有形成对汉中地区优质中药材深加工的能力,不能满足汉中中药材精深加工和价值提升需求。二是中药材交易流通中心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未能有效整合散布于各县区的中药材种植(养殖)业。三是中医药康养服务业主要是零散分布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前端的预防保健、健康咨询,后端的康复、护理、养老等机构缺乏,没有形成完善的分层中医药康养服务网络,对“康养在汉台”支撑能力不足。四是未形成集中药材种植加工、观光休闲、教育文化、医养康养等为一体的中医药康养特色产业集聚区,产业融合度不高,对“旅居在汉台”“学研在汉台”支撑能力不足。五是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撑作用尚没有发挥出来,中药种植、栽培、研发、营销、学研、旅游、文化等领域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未能有效发挥“兴业在汉台”的中医药支撑作用。
二、发展机遇
(一)把握“中药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市场机遇。
中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有潜力的经济资源和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随着我国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从国际市场来看,植物药市场份额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全世界使用中药防病治病人数达40亿,占世界人口的80%。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对新冠病毒的有效防治更为中医药发展带来契机,中医药资源正由中国独享快速发展到全球共享,其国际市场地位将进一步增强。截至2020年底,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突破了3万亿,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16万亿,我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医药市场,中成药行业在我国医药工业中将占据重要地位,这为汉台区加快发展中药产业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二)把握“中药材事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20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指出“防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作用,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要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要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省委、省政府把中医药产业作为“三个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六大产业集群”之一和“六个生产交易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在中央和省市政策鼓励和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背景下,为位于秦巴药谷中心区的汉台区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提供了新机遇、新动力。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关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立足“秦巴药谷”生物资源优势和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围绕中药材深加工和中药材交易流通中心建设,以做强中药材加工业为龙头、以做大中药材交易流通为支撑、以做优中医药服务为保障、以“药研、药旅、药养、药健”为抓手,打造完整的中医药产业链,推动汉台区药材种植科学化、中药研发系统化、医药生产流通集约化、中医健康服务特色化,培育“名药、名方、名企”,引领“汉字号”中医药品牌建设,打造“汉中中医药产业新高地”“汉方药都增长极”“汉方康养幸福地”。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与政策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导向作用,积极引进省内外龙头企业,大力培育本地企业,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助推中医药产业加快发展。
——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保护和利用药材资源,加强对濒危、稀缺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药用野生植物的人工栽培、动物的驯化研究,做到合理开发,实现永续利用。
——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坚持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改造传统工艺,开发新制剂、新项目,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品,新方剂。
——产业互动与成果共享相结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围绕“医药结合,医养结合,旅药结合、农药结合”,找准结合点,多业并举,促进中医药产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全区中医药产业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5亿元。其中:中药材种养殖业1亿元,中医药加工业12亿元,医药商贸及健康服务业2亿元。建成“汉方成药”加工、研发和流通基地,培育一批中医药龙头和特色企业,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丸剂、散剂、饮片剂产业集群,产业集中度超过50%;实现中医药与“绿色生态、康养旅游”深度融合、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旅游与大健康服务产业。
(二)具体目标。
1.第一产业:中药材种植凝练区域资源特色,重点突破丹皮、丹参、芍药、金银花、白芨、元胡等5-10种特色中药种子种苗繁育、种植技术难点,推进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重点打造形成以元胡等品种为代表的1-3个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提升中药种植规范化水平。到2025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9000亩,实现总产值1亿元。
2.第二产业:依托汉王药业、神龙药业等龙头骨干企业,研制一批疗效明显、质量可控、剂型稳定、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重点打造杜仲、天麻、银杏、山茱萸、猪苓、西洋参、厚朴、柴胡、元胡、附子、大黄、苦参加工产业链。坚持药食同源功能产品开发,围绕汉中市优势中医药品种,开发推广特色特需食品、健康食品产业,服务于各类人群。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组团式开发、精细化管理”理念助推汉中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力,吸引更多规上企业入园,到2025年,初步建成中成药及延伸产品的产业集群,中成药深加工企业不少于5家,中药饮片、中成药、大健康新产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10亿元。
3.第三产业:
发展中医药流通业。围绕构建“大市场、大流通、大物流”整体发展格局,积极推进中药材、药品交易、配送及仓储中心建设,调整优化物流产业基础设施布局,融入全省物流市场,对接周边城市物流市场,打造陕南地区物流集聚区,构建产业行业互动、第三方物流为骨干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建成健康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完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全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奠定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康复和维护健康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形成以智慧中医为依托的新型中医药服务模式和中医药创新体系,建立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建好中医医疗联合体;建成一支与本区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理念全面融入居民健康生活;形成一批优质中医药服务机构和品牌,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广泛传播,为城乡发展和健康汉台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推动“中医药+乡村旅游”模式。以农业、文化、生态和医养主题,打造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打造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服务于全市的医养高地,建成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
五、产业布局
(一)统筹空间区域布局,着力打造“一核三区”总体空间发展布局。
——“一核”:以主城区为核心,建立中医药产业加工、销售、医养、医药产业聚集群。
——“三区”:即北部中低山区、中部丘陵区、南部平原区。结合中药材道地性和气候、土壤适宜性,分区布局种植药材主导品种、大宗品种。
(二)统筹产业结构布局,着力打造“一牌九千十产业五企二药一园一中心”发展格局
——“一牌”:2025年底打造1个道地药材品牌。
——“九千”:2025年底全区中药材面积达到9000亩。
——“十产业”:围绕元胡、丹参、白芷、天麻、芍药、丹皮、白芨、猪苓、金银花、连翘等大宗品种,打造10个连片集约发展的中药材产业带。其中在铺镇、龙江办事处等河滩地重点发展元胡;在武乡镇、汉王镇重点发展白芨、金银花、芍药、丹皮;在天台山、哑姑山、褒河等山地重点发展天麻、猪苓、连翘等。
——“五企”:2025年底至少有5家规模以上中医药企业落户汉台。
——“二药”:2025年底至少培育2个省内外知名的中成药品牌。
——“一园”:2025年底建成1个区级中医药康养产业园。
——“一中心”:2025年底建成1个区级中草药智能化物流商贸中心。
(三)统筹医药融合布局,着力构建“一院五馆十名医二十名传承人”医疗服务体系格局。
——“一院”:筹建1个区级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五馆”:全区建成5个示范中医馆。
——“十名医”:在全区培树10名以上名中医。
——“二十名传承人”:在全区培树20名以上民间中医优秀传承人。
六、主要任务
(一)提升中药材产品品质,夯实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
——做好中药材资源普查与保护。完成我区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筛选出适宜汉台区生长,容易形成规模和优势,市场需求量较大,经济效益好,有终端产品作为原料需求和中药企业支撑,与汉中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相一致的中药材品种,加快特色优势药材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
专栏1中药材普查与保护工程 |
●中药材资源普查与保护工程。开展本地区中药材的挖掘整理、保存繁育、利用研究等工作。支持地区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加强野生天麻、白芨等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品种仿野生抚育和野生濒危名贵药用动物存量保护。 ●中药材仿野生种植推广。支持建设区域性中药材仿野生种植基地,加强对仿野生种植基地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 |
——调整优化中药材种植(养殖)结构。科学建设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养殖)基地,有计划种植(养殖),解决品种短缺与过剩。围绕“汉八味”与野生中药材保护抚育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七叶树繁育基地、娑罗子繁育基地、千亩芍药中药研发基地,打造汉台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做出特色,做出规模,做出影响。鼓励利用山地、林地、荒地建设中药材生态基地,支持和推广森林康养、林下种植(养殖)等多层次立体复合生态模式。整合中药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实现药材有序生产。建设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和中药材生产信息服务网络。
专栏2中药材品质提升工程 |
●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全区主导中药材种子种苗、中药材质量、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制定良种繁育、标准种植(养殖)、采收加工、产地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全过程操作规范,构建优质药材全产业链生产规范及质量标准体系。 ●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督促生产企业建立中药材种植(养殖)环节追溯数据库,实现中药材种子种苗提供、种植(养殖)、采收、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可查询、可追溯;构建药材药品经营平台,完善信息化监管,严格查验程序,实现中药产品生产流通全过程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可追溯。 |
——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培优工程。一是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业经纪人、农技服务部门等多元主体,以资金、土地、技术、资产等作价入股,跨产业、跨区域组建专业合作社,提高种养效益,提升药材品质,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加强政、银、企、院多方合作,扶持一批市场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中医药企业,支持鼓励汉王药业、神龙药业、汉医圣草堂等中医药企业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建设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加强质量控制,提升产品制造水平,开发具有更高价值的产品,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优化营商环境和招引政策,围绕中医药产业链,招引一批优质中医药企业落户汉台;支持中医药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债务融资、增资扩股、收购兼并、战略重组等形式,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乃至跨国经营的产业化联合体。力争到2025年,全区药品加工(生产)规模企业达到5家以上。
专栏3中医药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
●龙头企业培育。到2025年,全区培育市级及以上中医药龙头企业5-7家。 ●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培育。支持和鼓励中药材种养殖户、种养殖基地业主、龙头企业组建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从品种选育、标准种植(养殖)、采购、加工、检测和销售上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统一提供种植(养殖)、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等相关服务和支持。力争到2025年,全区发展中药材专业合作社10个以上,吸引大多数中药材种养殖户加入。 ●新型职业药农培育。引导农户从事中药材种养殖,落实新型职业药农认定、管理、培训、扶持和社会保障制度,优先把家庭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等人群纳入新型职业药农,全区培育50名左右的新型职业药农。 |
(二)提升中医药市场交易能力,完善中医药产业流通体系。
——建设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以衔接中药材产销为重点,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组织化程度,拓展药材贸易规模。依托招商引资落地企业建设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配套建设常温库、冷藏库、保温库等仓储设施,开展中药材收购、仓储、物流配送等业务。充分发挥仓储物流中心的药企、大市场效应,在中药材示范基地建立中药材集中配送中心,实行药材运输许可和产地标识制度,建立高效、安全、有序的中药材流通服务体系。
——建立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坚持现货交易与网络交易并举,加快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将中药材市场逐步建成现货交易、价格形成、信息反馈、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网络市场。依托中药材天地网、药通网等收集中药材信息,面向全市提供中药材价格、储量、生产等交易信息,为中药材有序发展提供信息支撑。培育中药材电商交易,打造现代化中药材流通大市场,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对外贸易,促进全区特色优势中药材出口创汇。
——建设智慧中医药运营平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收集各地中药材交易市场信息、价格动态,加强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整合企业管理、公众查询、部门监管和第三方检验检测等功能,逐步提升全区中医药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水平,实现全产业全过程追溯管理,确保中医药产品质量安全。
专栏4中药材市场平台建设 |
●汉台中草药智能化物流商贸中心项目建设。以中药切片、饮片市场交易为起点,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打造集全市中药材集散交易、仓储物流、质量检验检测、线上线下服务及展销展示“五位一体”的智能中药材流通服务中心。 ●中医药智慧医疗服务平台建设。在线提供中医预约诊疗、远程医疗、用药指导、健康教育指导、健康信息推送、健康知识查询等服务。 |
(三)提高中医药加工生产能力,增强中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中药工业优势。支持汉王药业完成国家保护品种药品“强力定眩片”和“强力定眩胶囊”等药品上市后再评价及车间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提升工程。加快中药丸剂、滴丸剂、片剂、胶囊剂、喷雾剂、散剂、酊剂、贴剂、巴布膏剂等新型中药产品研发。加快推进基于古方、名方、验方和秘方的中药新药(院内制剂)以及中药独家、保护品种的研发与产业化,重点开展大品种品牌中成药二次开发。推动中药工业实现药材来源基地化、生产过程规范化、质量控制标准化、检测手段科学化。
——发展天然植物提取物产业。积极推动复方中药提取物、单味中药提取物,扩大产业规模,重点发展药食同源植物提取物及其产品和植物提取粉剂、液体等剂型,有效解决重金属和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探索开拓营养补充剂、生物农药、饲料等领域的使用市场,引导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加强生产质量控制,实现植物提取物产业多元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发展。
专栏5中药材加工提升工程 |
●中药制药新技术开发项目。支持全区药企开展中药饮片、天然提取物、中成药、化妆品、保健品、衍生品等健康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生产技术开发应用。 ●中药材精深加工项目。支持全区药企采用动态提取、喷雾干燥、高效柱层析、分子蒸馏等现代技术,对优质中药材进行产业化深加工。 ●中药生产扩能建设项目。鼓励全区药企新建现代化中药制药生产线,不断增强中药饮片、制剂生产能力。 ●大健康产品研发项目。重点解决地方特色食品、新食品原料的审批,针对药食同源中药材资源,大力开展健康食品、保健食品、养生酒、特色低糖蜜饯等大健康产品的研发,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特色中药材示范园区建设项目。选址建设一处集初加工、深加工、仓储、物流、质检及环保设施配套齐全的中药材产业园区,推进中药材加工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 |
——加大药食同源产品开发力度。依托汉中丰富的中药资源,整合汉台区内外科研力量,从根、茎、叶、花、果实全方位进行汉中特色中药材的药食同源产品开发。鼓励餐饮企业与科研机构、中医医疗机构合作,大力开发药膳、药茶、药酒等食品、保健品及饮料,形成多层次、高品质的药食同源系列产品。
——做强中药材大品种健康产业链。积极推动我区更多的药材进入国家药典和药食同源、新资源食品目录,有力促进适合我区种植的药食同源中药材产业化。选择1-2个符合药食同源要求的优势特色中药材,实施从规范化种植、提取物到药品生产及其衍生品的全产业链开发。依托汉中市中药材资源优势,重点扶持和发展特色中药饮片,加强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如发展丹参、天麻、杜仲、白芨等口服饮片;天麻冻干片、天麻粉、葛根粉、白芨粉;杜仲、芍药等中药提取物。支持我区药企抓住配方颗粒放开机遇,建设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基地,谋求中药配方颗粒市场布局。
(四)拓展健康服务空间和领域,发挥中医药产业需求拉动效应。
——健全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建立以公立医疗服务为主体,社会办中医服务为补充的覆盖区、镇(街道)、村(社区)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以筹建汉台区中医医院为载体,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医院建设医康养综合体、康养苑。支持社会资本建设专科性质的中医医院,加快发展个体中医诊所。大力发展社会建设养生保健机构,培育一批知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鼓励各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开展中医特色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鼓励发展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多样化商业健康保险产品。
——发展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支持以中医康复技术为基础的康复医疗平台,鼓励二级以上医院设置中医康复门诊、功能治疗区和独立病房。鼓励社会资本建设一批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康养机构。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融合,完善康复服务标准及规范。
专栏6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
●医院综合能力建设。筹建中医院,鼓励各基层中医馆开展示范中医馆创建工作,力争打造市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 ●名医名店建设。评选本土名中医10名,探索建立名中医工作室2家。 |
——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康养协作机制,支持各医疗机构设置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支持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健康养老服务中的特色优势,鼓励基层医疗机构拓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老年人群提供居家式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特色的护理院、疗养院。培育中医医养融合服务机构或连锁机构,建设中医药特色健康养老服务示范基地。
——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加强对我区濒危中医诊疗、中药炮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抢救、挖掘和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运动健身项目,鼓励各镇(街道)结合当地特色发展中医传统运动健身休闲产业。依托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示范片,加快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建设,开展中医药康养、森林康养、温泉康养、运动康养、女性养生、禅道康养、道教康养等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和天台山森林公园等养生度假基地建设,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医养健康旅游目的地,叫响“秦巴天汉、旅居天堂”康养旅居品牌。
专栏7中医药文旅康养建设计划 |
●中医药旅游康养示范基地建设。在天台山、哑姑山等山地的山麓地带建设1-2个森林中医药康旅示范基地。 ●中药文化科普推广项目。打造1个中医药主题文化公园、1个中医药健康美食街区,制作中药文化科普题材的影视片。 ●中医药展销馆建设。建设1个集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产品、中医药技术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展销中心。 ●中医药康养旅游精品路线。围绕种植基地,串联石门栈道、天台山、花果山、黄花河等景区,打造中医药康养旅游精品路线;积极开展徐望荷花节、皇塘油菜花节、牡丹园牡丹节等旅游活动。 ●药食同源品种开发。鼓励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开发药食同源健康养生服务产品。 |
(五)实施产业智慧建设工程,实现中医药产业发展信息化。
——推进中药材种植(养殖)信息化。发展中药材种植物联网模式,普及网络化环境监测系统,推行智能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精准种植。推广应用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中药规模种植信息化技术,配套建设汉台区中药溯源信息平台。
——推进中药材精深加工信息化。加快企业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质量控制信息化建设,鼓励我区药企开展医药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支持生产企业开展网络精准营销和O2O(线上和线下)体验式营销。
——推进中医药商贸流通信息化。依托相关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企业,建设信息采集发布平台和中药材资源指数体系。鼓励开发和应用中药材电子交易规格标准,推动中药材质押评估和担保业务开展,建设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推动中药材仓储物流信息化能力建设,规范和加强中医药电子商务诚信机制管理。
——推进中医药诊疗服务信息化。依托市医联体信息化协同平台等,推进中医药特色诊疗信息化服务建设。积极推进中医药云健康系统建设,实施医养结合、中医养生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家庭和医联体远程诊疗教育服务平台试点等工作。
——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基础建设。启动建设汉台中医药智慧云服务平台,建设各镇(街道)中医药信息化网络节点,完善数据中心基础硬件建设。提升基层中医机构人员信息化终端的配置能力,逐步完善中医医疗数据安全规范和安全设施条件的配套。加强医疗信息化专业人员和中医药从业人员信息化能力培训。
(六)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实现中医药产业发展内驱化。
——增强研发创新能力。发挥陕西理工大学、市绿色循环产业经济研究院等作用,主动对接大西安创新资源,吸引省中医药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在汉台设立中医药研究分院或试验站,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实施“汉八味”道地药材标准制定研究、药膳开发、儿童用中成药、现代中医诊疗器械研发等一批项目,鼓励专家团队加入研究。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中医经典名方、中药创新药物、中成药二次开发以及保健产品开发和生产,积极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研究试点,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加强中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中药饲料、兽用药品和生物农药研发力度。
——加快产业技术进步。突破并掌握野生濒危药材人工繁育技术和工厂孵化技术,加快发展中药饮片生产新技术,积极推动生物工程、微胶囊、组织化和重组技术等中药相关产品生产技术的研发应用。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贯穿整个产业链,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引导实施科研成果本地转化及产业化,加快推动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中医药新产品研制能力。积极对接国家中医药科技计划并获得支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研发投入、收益和风险分担机制,完善政、产、学、研、医的协同创新体系。
(七)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扩大中医药产业交流与合作。
——推进外部优势资源本地转化。依托汉中市各县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谋划项目招商。通过招商项目落地,实现产业突破性发展。加强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珠三角经济带知名中医药企业合作,以三九药业、北京同仁堂、步长制药、广药集团等国内中医药产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精准招商力度,吸引国内中医药企业来我区设立中医药种植(养殖)及精深加工一体化基地、设立药品研发及生产基地,进一步完善我区中药材产业链。
——推进本地优势产业外向发展。建立中医药贸易与服务平台,重点实现与省内外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中医药保健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互联互通,推动本地优质产品“走出去”。重点引进以生产饮片剂、颗粒剂等为主的企业,与我区具有规模化种植(养殖)、品质优良的种植(养殖)企业(基地)强强联合,共建提取物生产线,并合作开发相关产品。
——推进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举办中医药国际论坛、中医药健康养生论坛和高端医药学术会议,搭建一批交流合作与产业发展平台。加强全国各地在健康医药政策、法规、技术及市场研究等方面的交流,组织并支持区内企业参加国内重大展会、开展对外合作研究与人才交流,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合作格局。
(八)实施品牌创建工程,实现中医药产业发展优质化。
——规范种植(养殖)标准。制(修)订良种繁育、种子种苗、种植(养殖)、采收、产地加工等全过程技术标准,构建优质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体系。
——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增强商标品牌意识、发挥企业品牌建设的主体作用,坚持名企、名品、名标、名牌、名区联动发展,鼓励汉王药业、神龙药业、陕西汉医圣草堂药业等企业开展质量提升和品牌营销,引导中医药企业开展商标国内、国际注册,培养形成品牌优势产业和知名龙头企业,提升中医药产业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建立追溯体系。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全覆盖的质量追溯体系。完善部门监管、企业管理、公众查询三大平台,扩大全区中药质量监督抽检覆盖面。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采用国际标准作为企业的内控标准。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建立药品质量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
(九)实施人才建设工程,实现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创新人才战略,以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创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省名中医、名中药师等高端人才培养计划为基础,培养一批在中医药重点领域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领军型人才。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制度改革,大力实施卓越中医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推进中医药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中医药产业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中医药名家的传帮带作用,健全我区中医药师承制度,完善基层中医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中药材生产和精深加工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通过开展在职继续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校企、院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流通使用的产业链人才体系。
——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出台人才引进和鼓励创业的政策,建立符合全区实际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中医药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懂技术的中药种植(养殖)能手、农技人员到汉台区创业。结合人才需求的实际,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制定中医药领军人才创业计划,对带项目、带团队的创业项目给予启动资金、研发资金等支持;落实技术成果作价出资入股政策,对有突出贡献者奖励股权等多元分配方式,构筑人才保障机制。完善稳定中医药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多劳多得,使人才的劳动成果得到应有回报。通过技术入股、奖励等办法,对科技研发中有重大贡献的给予奖励。提高可调控收入占员工总收入的比例;对在基层工作的中医人员,除工资待遇、生活条件、职称晋升以外,在配偶就业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确保基层医务工作人员的稳定。
——建设优秀人才队伍。一是强化科研人才队伍。充分利用中医药人才强省战略,加大高层次和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引进和培养中药材产业链条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特色优势明显的人才队伍,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重点引进药材种植、加工、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做好产业规划,举办中药材发展论坛、中药材展销会等,指导全区中医药产业标准化发展。二是开展中医药人才定向培养。定期在汉台招收定向中药专业学生,为本区培养“留得下、干得好”的人才;大力开展中医、中药在职培训,开放在职学位,为中药企业、医院制剂室和各级中医机构培养专业现代中医药人才。三是开展西医学中医培训。使各医疗机构西医人员掌握中医药知识。支持各镇(街道)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中医药适宜技术、参加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提高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
七、重点工程
(一)中医药康养产业园建设项目。
1.建设目标。
中医药康养产业园是汉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致力于构建传统中医药研发基地和传统医药养生康复园,形成陕西领先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链,成长为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引领园区。
2.功能定位。
以中医药医疗康复、科技研发和健康管理为核心,辅以中医养生养老、文化体验、医疗旅游和综合配套等功能的高端中医药产业园区。该园区在满足本地区人民的健康需求外,极大地辐射周边市县,成为汉中医疗服务新名片、健康产业新高地和健康生活新风尚。
3.建设内容。
主要建设有机中药种植区、中药制作坊、中医食疗馆、中医美容院、中医药博物馆,配套中医药主题酒店、休闲餐饮区、购物中心及其它附属设施设备。中心设立医养床位200张,其中自理型床位100张,护理型床位100张。
(二)中草药智能化物流商贸中心项目。
1.建设目标。
通过建设中草药智能化物流商贸中心,为供应商和终端销售网络提供桥梁,开展中草药交易、仓储配送、第三方物流等业务,提供统一的交易及物流平台,高效、先进的交易手段和物流管理方式,有效整合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的资源、降低进货、配送、流通、管理等方面的成本,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该中心将通过借助物联网技术构建信息化、智能化的仓储管理系统,实现物流商贸中心的智能化。
2.功能定位。
采用中草药物联网运营模式,建立信息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监测检验中心,并与专业的平台进行有效对接,构建一个完整的中草药流通系统,通过中药材行业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供需两端的无缝对接,保障汉台区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3.建设内容。
中草药智能化物流商贸中心包括3个板块,分别是优质中草药交易区、中草药物流园区、中草药物联网信息服务中心。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客户间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其中优质中草药交易区包括药农直销区和药品批发(零售)自选超市;中草药物流园区包括高位立体仓库(冷库、恒温库、常温库)、多功能分拣区、整货拣选区、零货拣选区、包装加工区、综合大楼等;中草药物联网信息服务中心包括中草药产品网上信息发布与交易平台、中草药产品物流及溯源服务平台、汉药溯源服务平台。
(三)中医院建设项目。
1.建设目标。
以提高全区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在5年规划期内,以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为标准,完成等级医院建设,创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服务高效的中医“名院”,为人民群众提供完善有效、质量优良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
2.功能定位。
实施“名院”战略,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聚焦专科专病建设,成为能够切实解决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症,具备急危重病的诊治和抢救能力的医院;成为汉台区中医教育和临床科研的基地;成为开发适宜技术的母体;成为基层中医药人员医疗技术的指导培训中心。
3.建设内容。
新建中医院业务楼及配套设施。集人力、物力、财力于一体,加强专科专病建设。重点建设具有中医药治疗特色的风湿病专科、气管炎专科、脾胃病专科、妇科病专科、心脑病专科、中医美容专科、针灸理疗专科、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等特色专科,力争建成具有社会影响力、专业技术精湛的特色专科专病科室。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协调联系机制,成立汉台区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配强管理机构队伍力量,让懂经济、懂产业的人员来抓产业发展,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工作报告制度,及时解决中医药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落实机构职责。强化区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中医药工作总体牵头职能,抓好总体协调、政策调研与制定、规划推进落实等工作,各部门各司其职,推进和落实各项任务,区财政局要发挥财政资金支持作用,促进投资融资;区经贸局要发挥工业牵头作用;区农业农村局要发挥中药材栽培的牵头作用,协作制定规划实施方案;相关部门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主动作为、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要问题,加强监测评估。
——做好规划设计。汉台区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做好种植(养殖)基地、加工基地、物流基地和中医文旅基地等具体区位规划,并协调相关部门、镇(街道)做好落地工作。
——强化推进落实。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汉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将中医药产业发展纳入全区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对国家、省、市支持药材种植(养殖)项目和区中医药产业发展资金支持项目进行检查验收。根据上级要求适时纳入目标考核,加强对规划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各镇(街道)要制定本区域中医药发展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认真抓好落实。
(二)加大政策支持。
——注重政策引导。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研究制定扶持中医药发展的优惠政策。在规划、用地、行政许可、环保等方面提供“直通车”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落实财税政策。落实国家支持中药现代化、民族医药、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省、市创新发展医药产业的相关政策。对新办的制药企业落实相应奖励,对投资一定额度的药业重点项目,按其设备投资额相应比例给予资金补贴。
——强化资金扶持。区财政要加大对中医药业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中药材体系建设、服务能力提升、企业新建项目或重大技改项目、新产品研发、药材标准制定、科技成果转化、药材人工种植、商贸服务体系建设、认证补贴、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请补助、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有效利用农业、科技、乡村振兴、林业等部门项目资金,捆绑支持中医药产业重点项目,推动财政资金向中医药倾斜,注重政府投入与市场投入相结合,加强对中医药业资金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做到预算、资金、管理“三到位”。
——提高医疗保障。按照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适时调整和增设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争取区内中药产品纳入国家基药目录和省基药增补目录。适时完善关于使用中药制剂、中医非药物疗法提高报销比例的政策。
——放宽市场准入机制。支持有资质的名中医开办中医门诊部、诊所,并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推进中医医师进社区;鼓励取得相应资格的医师在镇(街道)、村(社区)开办中医诊所,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开办中医诊所;扶持优秀中医医疗机构异地开办中医医院、连锁诊所等中医药服务机构;简化民办中医机构的审批程序,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工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享受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
(三)提供要素保障。
——落实种植补贴。对全区特色中药材品种采取种子种苗补贴、土地租金补贴以及落实栽培保险补贴等手段,落实种植环节的保障措施。优化栽培品种,提高全区中药材的竞争力。
——强化土地保障。对中医药产业项目用地应优先规划、优先安排,解决好产业发展与土地供给的矛盾,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加快用地预审,及时办理审批手续;对确需调整土地规划的依法予以调整。医药产业建设用地使用国有未利用土地的,可按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的比例执行。
——强化融资保障。搭建融资平台,加强政、银、企、校合作,开展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中医药产业的信贷投入,研究制定覆盖中药种养、加工、研发、销售等环节的信贷支持方案。推荐符合条件的中医药生产企业进入国家民族特需产品生产企业名录,享受贷款利率优惠政策。
(四)推进项目建设。
——完善项目推进机制。以项目促进区域经济,以项目调优经济结构,及时从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中、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中发现项目,按照“开工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扩建”的思路,做到续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建立工作台账,掌握工程进度,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的推进质量和速度,为项目早竣工、早投产奠定基础。
——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坚持“大项目大发展、无项目无发展”的理念,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市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机遇,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大项目储备、遴选、申报、监管和验收,充实和完善项目库,提高申报质量,做好项目推介。申报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见效快、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认真组织落实,加强资金监管,跟踪项目建设进度,确保资金发挥效益,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多点支撑的局面。
——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加工类项目。重点抓好饮片产业集群发展、中成药生产、大健康产品转化等项目;二是种养殖项目。重点抓好“药材人工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元胡、白芨等规范化种植”等项目,示范推广饮片原料林下栽培等项目;三是服务类项目。积极开展“康养项目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项目。
(五)强化招商引资。
——坚持对外开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以资源换资金、以市场引资金,利用资源优势、文化优势、技术优势与政策优势,精心包装中药产业项目,加大项目推介力度。开展“药企”引进活动,引进省内外企业在汉台建设药材栽培基地、投资建厂等,发挥外地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中药资源的优化重组。
——强化产业招商。强化“产业为上、招商为本”的理念,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途径,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招商引资服务体系,做到“招得到、留得住、做得大”。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责任机制、目标考核机制和统筹协调机制,以最宽松的环境、最周到的服务和最丰富的资源,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汉台投资兴业。
——深化区域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鼓励和支持医药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发达地区的技术资源、管理能力和市场优势,组织企业及合作社与省内外医药企业开展对接,建立合作关系,搭建交流展销和学术研讨平台,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在汉台设立研发机构和分公司。通过借资、借势、借力,让优势资源转化为现实项目、现实投资和现实经济。
(六)优化中医药发展环境。
——优化政务环境。改善政策环境,对已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清理,在用足用好用活现有政策的同时,制定和完善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强化服务意识,建立方便、快捷、精简的行政审批机制,推进并联审批和“一站式”服务,建立绿色通道,落实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等制度,提高依法行政和优质服务能力,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对企业多支持少干预、多指导少指责、多帮忙少添乱、多设标少设障,为企业出主意、想办法、添措施。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充分体现企业的主体地位,培养企业家精神,增强企业主的社会责任感。唤醒员工的责任意识,激发员工的自觉行动。使企业在物质保障、资金投入、人员配备、规章制度建设、安全生产等各方面多发挥主体能动性,确保企业主体责任得到落实。
——优化市场环境。加强行业监管指导,各部门发挥行政管理的监督作用,严格监管中药材种植、生产、流通以及中医医疗机构、人员、设备和技术准入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严厉打击非法中医药诊疗活动,严肃查处虚假违法中医药广告,依法打击掺杂制假、以次充好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规范服务秩序和服务行为。严厉打击扰乱企业正常生产的违法犯罪活动,为企业提供法律维权、政策咨询等服务,加大对影响产业发展社会治安案件查处力度,建立自强、自律、诚信、公平、公正、开放的市场。
——注重舆论导向。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宣传各地推进产业发展的新举措、新成绩、新经验,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办专题栏目和版面,广泛开展中医药知识普及活动和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推动中医药进校区、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让中医药真正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科学运用中医药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政策解读相关链接:区农业农村局解读:《汉台区“十四五”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汉台区壮大中医药产业三年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