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区规〔2025〕001—区政办001
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汉台区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汉区政办发〔2025〕1号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工作部门,各分局,直属事业单位:
《汉台区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2月28日
汉台区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国发〔2022〕11号),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办发〔2024〕21号)和《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汉中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汉政办发〔2024〕15号)要求,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提供有力支撑,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30年,气象科技全面融入农业、交通、能源、生态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气象科技创新、业务、服务和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明显提升,地面站间距达到7公里以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8%以上。到2035年,气象科技能力达到区域领先水平,结构优化、功能先进的监测系统更加精密,无缝隙、全覆盖的预报系统更加精准,气象服务覆盖面和综合效益大幅提升,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步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提高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
1.增强全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强化党政领导干部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全区党政领导专题培训课程,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用气象知识开展防灾减灾工作能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宣教资源开发,开展群众参与度高、传播效果好的气象科普活动,成立气象科普志愿队,推进气象科普进课堂、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加强气象灾害致灾风险、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灾害防御措施的宣传和解读,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科学防范气象灾害。宣传、应急、教育、气象等部门联合加强极端天气自救互救知识宣教,提高社会公众依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自主快速开展防灾避灾的意识和能力。(区气象局、区委组织部、区融媒体中心、区科协、区教体局、区应急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定期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和设施建设,优化防御措施,提升重点区域、敏感行业基础设施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实施“网格+气象”行动,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乡镇建设。落实雷电防御监管职责,做到防雷设施“应建必建”,防雷检测“应检必检”。(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城管局、区住建局、区水利局、区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应急响应机制。统筹制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规程,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精准靶向发布“绿色通道”制度。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响应联动机制,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建立气象与应急、自然资源、交通、水利、农业、住建、林业等部门的快速信息传递渠道。落实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将气象灾害预警纳入部门应急预案响应启动条件,制定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阈值指标和防御指南。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认定和风险防控机制,推动落实气象灾害防御主体责任。加强村(社区)网格员、气象信息员等基层队伍共建共享共用。(区应急管理局、区气象局、市自然资源局汉台分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健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高暴雨、强对流、干旱等灾害性天气,以及汉江流域洪涝,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地质灾害、城市内涝、森林火灾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发展精细到镇(街道)的分灾种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做好“3161”递进式气象服务,加强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的联动,突出临灾预警,做好点对点精准预警和滚动更新,强化预警指向性。应用省市县一体化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和决策支持系统,开展气象灾害鉴定评估。(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局汉台分局、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汉台分局、区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建设覆盖城乡的公众气象服务体系。加密城市气象监测站点,发展分区、分时段、分强度、分灾种精细化预报预警。将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和网格治理体系,强化城市供水供电供气、暴雨积涝、交通出行等智能管理的气象服务系统。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中充分考虑气象风险和气候承载力,增强城市气候韧性和重大气象灾害防控能力。推动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建立城市暴雨积涝气象服务指标。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高风险地区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构建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汉台分局、市生态环境汉台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
6.提升精密监测能力。科学规划辖区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完善气象灾害多发区、地质灾害和山洪灾害易发区的观测站网,建设多要素、立体化和智能化气象观测系统。风廓线雷达建成投入使用,保障稳定运行。加密和升级区域气象站,地面监测站点水平间距达到7公里以下,观测要素更全面。建设城镇气象灾害监测网络,优化城区及人员密集镇(街道)城市气象站网布局,为城镇防灾减灾和精细化气象服务提供技术支撑。推进汉中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迁建工作,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智能高效、绿色安全的现代化气象台站。(区气象局、区财政局、区发改局、区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汉台分局、市生态环境局汉台分局、区水利局按职责分工落实)
7.提升精准预报能力。加强人工智能气象融合应用,提升智能数字预报服务能力,发展生态气候预测服务,开展以镇(街道)为单元的突发强对流天气滚动预报预警业务。加强雨情信息共享,强化小流域强降水监测预报。拓展气象与应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数据和技术融合,支撑多部门联合开展灾害预报预警,提高专业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局汉台分局、市生态环境局汉台分局、区住建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落实)
8.提升精细服务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推进上级部署的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制作和融媒体发布平台的本地化应用,建立气象与各类服务主体的互动机制,实现预警信息分区域、分人群精准靶向发布。深化暴雨、干旱等8类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开展强对流、暴雨等重大气象灾害的定量化风险评估。强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本地化应用,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及时性和精准度。(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落实)
9.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目录清单和保障机制,形成保障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媒体合作机制,构建以网站、广播、微信、微博、短信、APP等为载体的公共气象服务全媒体服务矩阵,打造气象慢直播平台。增强农村、山区、边远地区以及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捷性,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开展公众气象服务影响力和新媒体传播质量评价。(区气象局、区融媒体中心按职责分工落实)
10.提升气象信息支撑能力。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实现毗邻区域气象系统和辖区气象、应急、林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住建、交通、旅游、水利等部门之间数据信息高速传输和共享融合。强化信息网络安全防护,提升网络传输能力,提高气象数据应用服务能力。(区气象局、区数据局、区应急管理局、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汉台分局、市自然资源局汉台分局、区住建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文旅局、区水利局按职责分工落实)
11.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健全人工影响天气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完善统一协调的人影指挥和作业体系。实施人影装备升级换代工程,升级火箭等作业装备,加快作业点标准化建设,发展无人机等增雨作业技术和新型作业装备。应用国省市区一体化人影作业指挥系统,提升区域协同指挥和作业效益评价能力。完善人影作业安全联合监管体系。提升云水资源开发能力,为秦岭山区水源涵养地保护提供气象支撑。(区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汉台分局、市自然资源局汉台分局、区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汉台分局、区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2.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推进智慧气象台站建设,完成汉中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迁建。保障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土地供给,完善道路、通信、水电暖等基层台站配套设施,加强台站安全生产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标准化、集约化、开放型的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汉台分局、区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
13.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气象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推进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建设和碳源汇监测评估业务建设,提升碳达峰碳中和气象服务能力。加强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交通安全、能源安全等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增强气候变化风险预警能力和决策服务能力。推进重大规划、重点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区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汉台分局、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汉台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4.强化秦岭山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气象服务。发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气象保障服务联盟作用。建立秦岭山区生态环境关键要素月尺度预测和短期预报业务。加强秦岭山区等重点区域生态质量变化和气象贡献率评价。建立区域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业务。强化森林防灭火气象保障服务。(区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汉台分局、区林业局、市自然资源局汉台分局、区发改局、区应急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5.推进新时代气象文化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秦巴山区和汉江、嘉陵江流域历史气象文化研究,做好气象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推进百年气象站建设,加强气象文化场馆等气象文化设施建设。创作气象文化产品,打造“气象大讲堂”“气象君”等系列气象文化品牌。(区气象局、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优化汉台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
16.实施“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保障行动。开展全链条、伴随式、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做好粮食安全和特色农业智慧气象服务,保障“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推进柑橘、稻米、蔬菜等特色农业气象能力建设,建设农业气象科技小院,提升面向产业振兴的专项服务质效。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深度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将农业气象服务纳入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实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全覆盖。(区农业农村局、区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7.实施“文化旅游+气象”服务保障行动。加快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安全专业气象监测网和预警信息传播设施建设。开展全季节、全流程的分众化精细化旅游气象服务。开展面向遗址保护、重点旅游目的地、重大社会活动、重要体育赛事的气象风险监测评估和预报预警业务。围绕气象景观观赏、气候康养体验、气象文化传承、气象科普研学等,强化气象文旅资源开发,设计避暑、避寒等气象旅游线路。(区文旅局、区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8.实施“能源电力+气象”服务保障行动。建立完善能源气象服务体系,强化电力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做好电网安全和电力生产调度气象服务。提升“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等重要时段能源保供气象服务能力。强化密集输电通道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和雷电防护等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能源保供气象服务。(区发改局、区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9.实施“道路交通+气象”服务保障行动。开展公路交通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天气监测预警,推进交通、公安、气象“一路三方”联合联动机制和“点对点”高影响天气服务落地。共同规范交通气象观测站建设、管理和信息共享。开展分灾种、分路段的精细化交通气象服务。开展危险天气咨询服务。(区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汉台分局、区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落实)
20.实施“现代化产业+气象”服务保障行动。加强重点行业部门联合规划部署,健全“一单位(企业)一策”气象服务机制,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面向各行各业开展基于场景驱动、全链条气象服务,打造行业气象台,推进数字化气象服务产品接入各行业智能决策平台、生产运营系统。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探索建立“气象+”“+气象”融合发展产业联盟,促进和规范气象产业有序发展。(区商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1.实施“高品质生活+气象”服务保障行动。完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体系,开展与“衣食住行游购娱学康”紧密相关的个性化、定制化的高品质生活气象服务,不断提升气象服务针对性、有效性和均等化水平。推进气象融入数字生活,加快数字化气象服务普惠应用。推动气象信息融入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穿戴设备等,拓展和深化大众社交、购物、娱乐气象服务。开展疾病气象风险预警,优化人体舒适度、负氧离子、户外锻炼、康养等气象生活指数服务。发展基于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场景式气象服务,提升公众服务体验。(区文旅局、区卫健局、区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将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纳入相关行业专业规划。推进气象依法治理。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投入保障,推动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加强项目带动人才培养,将气象科学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成果转化等列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支持气象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申报“天汉英才”计划、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等。建立完善气象与应急、公安等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加强防雷安全、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监管。
政策解读链接:汉台区气象局解读:《加快推进汉台区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