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走进汉台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汉中市建设教育强市打造“学研在汉中”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精神,近日,市委、市政府按照国家、陕西省高质量发展教育事业新部署、新要求,结合汉中实际,制定了《汉中市建设教育强市打造“学研在汉中”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三年行动计划》紧扣汉中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目标,以推进全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建设为抓手,聚焦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深入实施“十大行动”,明确了未来3年全市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和全力打造教育强市、筑牢“学研在汉中”的基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奋斗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陕西教育现代化2035》和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全力建设教育强市,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结合汉中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紧扣教育现代化建设主线,围绕汉中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总体思路目标,以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抓手,深入实施“十大行动”,构建学前教育普惠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高教育特色鲜明、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全力建设教育强市,打造“学研在汉中”城市品牌,助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奋力谱写汉中市追赶超越新篇章贡献教育力量。

二、工作目标

紧盯建设教育强市总目标,加快构建与区域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教育发展体系,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到2021年底,全面启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工程,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100%,学科建设和教师发展指导中心建成运行,实施精品课程、教育名家培育计划,义务教育大班额占比控制在2%以内。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扎实开展。略阳、留坝、佛坪3个县在全市率先实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汉中教育基础、教育质量有效加强和提升。第二阶段到2022年,“十四五”规划的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全部建成投用。集团名校化目标基本实现,集团内学校办学水平、办学差异明显缩小。建立教师动态补充机制,基本解决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不足问题。汉台、南郑、城固、宁强、西乡5个县(区)实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汉中教育质量在全省领先。第三阶段到2023年,洋县、勉县、镇巴3个县实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汉中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大班额基本消除,名校品质化体系基本形成,培育出一批在全省有影响力的教育成果和教育名家,教育质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教育满意度大幅提升。陕西理工大学医学院完成建设,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为省级“双高”院校。教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为区域教育科创中心提供重要支撑。

三、重点任务

(一)党建引领固本强基行动1.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充分发挥市县(区)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责,抓好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工作,凝聚工作合力,努力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题。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教育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纳入中小学关键课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建立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听、讲思政课制度,打造一批精品课堂、示范课堂。深入开展思政课程教师“大练兵”,健全思政课教师评价制度,打造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到2021年底,成立汉中市思政课改革创新研究中心,完成《汉中市中小学思政课研学实践读本》编印;到2023年,打造市级以上思政精品课70堂,新培养省市级思政标兵、骨干教师150名。2.强化学校党的建设工作。推进中小学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标准为中小学校配置专职副书记。建立向民办学校选派党组织书记制度,推进民办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创新提升汉中学校党建“一抓两促三提升”工作经验,深入实施党员教师“双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党建对教育工作的引领作用。到2023年,全市中小学校标准化党组织覆盖率提升至100%,新培育党员骨干教师600人。(二)学前教育普惠提升行动3.扩大普惠资源。大力改善公办园办园条件,全面提升普惠性民办园办园水平,构建公办园为主、普惠性民办园为辅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学位供需平衡,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到2023年,全市公办园占比达6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90%以上。4.提升办园品质。实施学前教育品质提升计划,大力推进镇村幼儿园一体化管理,深化保教改革,坚持科学保教,制定《汉中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标准》,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完善幼小衔接机制,全面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到2023年,建设镇村级幼儿园一体化管理基地20个,全市新创建市级一类园24所、省级示范园6所。(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行动5.加快优质均衡创建。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落实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严格落实教育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提升和社会认可度4个方面32项指标,确保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到2021年底,略阳、留坝、佛坪3个县在全市率先实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到2022年,汉台、南郑、城固、宁强、西乡5个县(区)实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到2023年,洋县、勉县、镇巴3个县实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6.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坚持教育均衡和教育质量“双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教育质量监测,实施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引导学校和教师聚焦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到2023年,打造省市级优秀教育教学成果100个,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200所。7.加快校长教师轮岗。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实施全员聘任,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集团学校内部轮岗、对口支援、镇中心校教师走教等形式,不断扩大校长(干部)、教师交流轮岗覆盖面,加快中心城区学校交流轮岗力度。在职务(职称)评聘、薪酬福利、评优表彰、能手评选等方面予以倾斜,引导优秀校长(干部)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积极实施“三区”人才专项计划、“银龄”教学计划等,多渠道促进城乡教师配置均衡。自2021年开始,每年校长(干部)、教师交流轮岗不少于2000人,其中骨干教师不少于20%,并逐年提高比例。(四)普通高中特色育人行动8.推进育人改革。积极应对高考综合改革,落实普通高中学校基本建设标准和装备配置标准,满足选课走班教学需要。加快普通高中标准化考点建设,深入开展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相关培训,重点抓好高中阶段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全覆盖培训。深化普通高中特色化育人模式改革,严格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科学调整质量评估标准,打造现代高中管理制度体系。到2023年,新创建省级示范高中2所,全市省级示范高中达到9所,占比达30%以上。9.创建特色品牌。积极开展特色课程体系建设,鼓励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探索发展科技高中、人文高中、艺术高中等各具特色学校,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到2023年,创建特色高中2所,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五)集团办学强校扩优行动10.教育集团化。聚焦促进中小学校幼儿园校际间均衡发展,盘活优质资源,加强区域间城乡、校际教育协作,推行名牌校与普通校、相对较弱校梯次搭配,采取托管、联盟、协作、兼并等运行模式组建教育集团。市、县(区)设立集团化办学专项经费,为集团内流动校长教师在编制、职称晋升和个人待遇等方面提供保障。对集团内运行情况实施教育督导,实行集团“捆绑考核”等绩效评价机制,确保集团化组建落地见效。到2021年,汉台、南郑区先行建成约15个教育集团,全市建成约100个教育集团,基本实现集团内学校均衡发展,教育质量共同提高。11.集团名校化。以推动集团学校幼儿园优质发展为目标,强化集团内核心校的辐射引领功能,建立落实优秀管理干部、教师“柔性流动”机制,加强管理引领和学科引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实现集团内各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升。到2022年,每个教育集团内培育不少于1所在区域内有影响力,教育成果有创新,教师专业素养高的名校。12.名校品质化。围绕教育满意度提升目标,充分发挥集团名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通过共建特色学科、共建名师工作室、共创教研教学成果,全方位提高集团内名校的教育质量、教育服务能力、教育承载能力和教育贡献力,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构筑教育名校“高原”和“高峰”。到2023年,全市打造20所教育质量过硬、教育服务水平高、广大群众满意、社会口碑好的品质化名校。(六)建设足球教育强市行动13.完善发展模式。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为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校园足球发展机制,发挥足球基地和校园足球特色校的示范作用,研究探索多样化的校园足球发展模式,在中小学普遍开展校园足球运动,努力在足球普及、教学、训练、竞赛、师资、选拔等方面取得突破。到2021年底,制定汉中市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育强市实施方案。14.强化软硬件配备。加强校园足球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开发满足各年级学生学习需要的校园足球课程,加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学时比重,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落实专职体育教师配备,加强校园足球教师、教练员、裁判员的专业化培训力度。鼓励专业能力强、思想作风好的足球教练员、裁判员和有足球特长的其他学科教师担任兼职足球教师,为退役足球运动员转岗足球教师或开展兼职足球教学创造条件。将校园足球场地规划建设纳入市、县(区)中小学改造和建设统一规划,在有条件的新建学校中规划建设标准足球运动场。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分阶段地将校园周边空地、公园社区现有空地改造成为“笼式足球场地”。建立各校足球场地资源联动使用机制,定时开放各级体育场馆,加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创建力度。到2023年,每所足球特色学校至少有1-2名教师达到合格足球教练员、裁判员水平;全市完成笼式足球场的改造20个,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0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幼儿园15所。15.促进对外交流。完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组织小学低年级学生开展娱乐性的足球活动,推动小学高年级及初、高中学生组建足球队,建立健全贯通中小学和高校各层级的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机制,实现与国家、省校园足球竞赛、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衔接。在留坝县建设陕西省首家足球研学基地,邀请省内外知名足球教练、运动员来汉开展交流教学,对接国内知名足球俱乐部在汉举办夏令营和训练营,积极组织和承办市域内外各类足球赛事。自2022年起,每年举办校园足球文化节、校园足球明星评选、足球名人进校园等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七)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行动16.加快提质培优。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落实教育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国家政策,加快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双达标”。执行国家职普比招生政策,整合办学资源,建设骨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启动市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同步推进综合实训基地、高职学院扩建等10个重点项目。支持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工作。到2023年,全市11所中职学校均达到“双达标”要求,创建3所省级高水平示范性中职学校,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学前教育、飞行器制造、茶叶制作等特色专业争创国家级专业群。17.校企共建共育。建立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职教发展体系,支持企业依法参与办学,校企合办“厂中校”“校中厂”,推动“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促进校企协同育人。完善专业动态调整、就业评价反馈机制,培养区域发展需要的“工匠”人才。到2023年,新建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10个,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基地2个,中职学生就业率达98%18.校地融合发展。以创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为目标,支持陕西理工大学建设医学院和科技园,加快建设环陕理工创新创业园,共建秦创原(汉中)创新促进中心、汉中生态产品技术创新研究院、汉文化研究院、天汉数字经济研究院等高水平研发平台,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形成区域创新发展第一动力源。支持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生物医学转化中心、综合实训基地,支持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区域“航空工匠”的摇篮。鼓励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来汉设立分支机构,增强区域科教文化中心创新能力。建立市县级社区教育中心,构建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平台,推进成人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融合发展,重点建设一批社区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在省内有影响力的社区教育品牌。到2023年,打造3个省级社区教育特色品牌或基地。陕西理工大学医学院、科技园和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综合实训基地等项目基本建成,在汉高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效果明显。(八)良师名家提质增量行动19.壮大教师队伍。通过事业单位统筹调剂、内部挖潜等方式收回事业编制,优先保障学校用编需求。在中心城区公办幼儿园试行教职工总量控制管理,加快补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到2023年,全市通过备案管理招聘等方式将幼儿教师补充到位;通过统筹调剂事业单位编制等方式,确保义务教育段教师达到配备标准。之后按照“应补尽补、退补相当”原则,及时满足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需求。20.强化“双名”培育。梯队培育名师、名校(园)长队伍,创新开展“青蓝工程”,分类有序开展教师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和高端定制培训,壮大“三级三类”骨干体系队伍。依托“学科带头人工作坊”、“名师工作室”,全力推动“名师+”、“名校(园)长+”教学教科研攻关、品牌项目研究,促进骨干型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实施“教育名家选拔计划”,坚持引育并举,拓宽高层次紧缺型名师、名校(园)长引进渠道,选拔一批市域内教育名师、名校(园)长进行重点培育孵化,完善选拔、培训、考核、激励等教育名家培育机制,开辟名师、名校(园)长成长“快车道”,打造一支基础教育领军人才队伍。完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强化师德考核评价体系,构建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到2023年,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到85%。“三级三类”骨干体系新增1000人,培养教师“青蓝之星”200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达300人以上。新培育“名师+”学科带头人工作坊100个、名师工作室50个,“名校长+”领航研修校长20名,培育一批省内外知名的“教育名家”。21.保障教师待遇。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建立差异化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科学实施绩效分类考核,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偏远山区教师倾斜,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建立校(园)长、有突出贡献教师激励机制。推进教师安身和安心工程,实施好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三年建设计划,确保教师全身心投入工作。到2023年底,建设教师周转宿舍面积10.8701万平米,解决3156名乡村教师住宿问题。(九)教育发展改革创新行动22.严格落实“双减”任务。出台汉中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具体措施,聚焦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两个焦点,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渠道作用,统筹校内校外教育资源、课内课后两个时段,鼓励学校“一校一策”丰富课后服务供给,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以落实中小学生“五项管理”为抓手,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优化作业设计和批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肃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行为,不再新批义务教育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强化校外培训专项治理与常态治理,全面优化育人外部环境。推行配餐托管、暑期托管等服务方式,减轻家长“接送难”和暑期“看护难”问题。到2021年,全市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打造作业管理和示范案例15个,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到2023年,使各项负担显著减轻,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23.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科学教育评价导向,建立对党委政府、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体劳科目测评制度,从终结性评价逐渐转向过程性评价,双评兼顾,评价结果全部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积极开展中小学生体育赛事活动,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到2023年,建成省、市级劳动教育示范县2个,创建省级素质教育暨质量提升优秀学校15所。24.强化学科建设。积极适应新高考改革,深入开展课堂革命,创新“三个课堂”,突出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养成的培养。以建立学科建设和教师发展指导中心(基地)为抓手,有效完善教研教改、学科指导、评估考核等学科建设管理制度,推进区域课堂改革,形成一批具有经验性和影响力的“实践样板”。到2021年,全市建设市级学科和教师发展指导基地13个,建立市县级学科指导中心183个。到2023年,创建省级以上精品示范课100堂。25.深化课题研究。围绕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加强课标培训指导和课题研究、校本研修,将教育实践研究作为专业发展评价重要指标。实施“课程、课堂、课题”三课有效结合的课题研究,从教师的课程领导力、研究力、开发力、执行力、评价力提高的角度,深入组织中小学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活动,为中小学教师发表、交流、推广课题研究转化为教育改革研究成果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加大对教育研究成果奖励及推广力度。到2023年,新打造省级以上基础教育研究课题100个。26.加快智慧教育发展。实施教育“新基建”工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升级学校教学设施、科研设施和公共设施,促进学校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一体化建设。引进高端智慧教育资源共建“学在汉中”智慧云平台,建设“学在汉中”智慧教育研究院,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教育治理模式。打造智慧教育示范区,实施“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十百千”教师培养计划,加快提升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变革的能力,建设一批智慧教育示范校。到2023年,智慧教育市级平台资源普惠应用覆盖率达100%,创建市级及以上智慧教育示范校18所。完成教师信息技术2.0提升项目,培养有信息化领导力的名校长50名,信息化应用学科名师100名,信息化应用骨干教师1000名。27.落实依法治教改革。深入推进校务政务公开,完善决策程序,建设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规范行政审批程序,探索实施政府对学校的“负面清单”,减少对学校办学行为的行政干预。狠抓教育系统行风建设,严肃整治违规招生、教育乱收费等不正之风,杜绝“教育微腐败”。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完善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保障精准资助、营养改善计划政策落实,助力乡村振兴。规范民办学校招生行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公民办比例要求,确保各县(区)民办学校在校学生规模占比不超过8.5%。夯实学校安全“五位一体”责任体系,完善三级安全管理体系和依法处理机制,构建平安法治校园。到2023年,新创建省级平安校园30所、市级消防安全示范校30所。(十)教育资源投入保障行动28.加大教育投入。落实教育投入“三个增长”法定要求。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类教育投入机制,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调整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大向学校项目建设、公办学校质量提升、“名校+”教育集团、教师队伍建设的倾斜力度。加大投融资改革,组建汉中教育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设立汉中教育发展基金,在抓好政府投建、项目配建、社会参建的同时,深入探索基金助建、平台促建、名校托建等学校建设创新模式,构建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壮大教育集团资产、滚动融资、强化运营多渠道教育投入体系,有效保障教育事业发展。29.加快学校建设。出台《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2020-2035)》,加快“十四五”期间271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改造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学校,缩小城乡校际办学条件差距。严格执行小区配套教育设施政策要求,完善建设、移交、举办及管理制度,扩大公办教育资源供给规模。到2022年,271所中小学、幼儿园项目全部建成投用,增加学位8.1万个;到2023年,城乡办学条件差距有效缩减。30.打造教育品牌。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广泛宣传推介“学研在汉中”品牌,扩大品牌吸引力和招商引资成果,每年举办“学研在汉中”专题招商活动,不断提升“学研在汉中”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结合汉中教育实际和文化旅游特色,支持县(区)因地制宜推出一批爱国教育、科普教育、素质拓展、文化体验、自然探秘类的优质研学产品,重点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秦岭四宝科普基地、汉文化感知基地、非遗文化传承基地等,把汉中打造成国内知名的研学游学基地。鼓励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和教师的对外交流合作,搭建教育合作交流平台,让教育成为汉中对外开放交流的“窗口”。到2023年,新创建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5个、市级10个,来汉中研学实践基地游学、研修达200万人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快教育强市建设,市县(区)党委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市县(区)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各项指标任务督促、推进和落实,定期召开会议,听取、点评各县(区)及责任部门任务完成情况,研究解决问题。各县(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牵头抓总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主动接受人大执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做到规划优先、投入优先、资源配置优先,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二)强化督导评估。2021年起,市委、市政府将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和建设教育强市列入市对县(区)目标任务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负责做好县(区)政府完成情况督导工作,落实督导检查、评估验收、质量监测的法定职责,全力推动教育强市建设。市教育局要会同相关县(区)、部门细化工作举措,加强督促指导,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三)营造良好环境。引进国家级智库及国内知名教育投资集团来汉建设高端智库研究院,打造一批国家级示范校和教育名家,为教育强市建设在战略指导、规划设计、课题指引、项目研发、教师培训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各级各部门要在全市范围内大力营造浓厚的建设教育强市工作氛围,宣传单位、新闻媒体和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宣传阵地,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的开展宣传,全方位营造舆论氛围,形成人人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提高全社会对打造教育强市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