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走进汉台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让中华文脉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20237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汉中市博物馆有关历史文物展陈,了解汉中历史文化、文物保护情况。他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负盛名,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紧扣“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聚焦文化赋能关键,一体推进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旅融合、产业发展——

让中华文脉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记者朱媛媛

汉中市博物馆望江楼。记者汤江2023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汉中考察时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负盛名,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天汉大地正奏响文化传承创新的动人乐章。古栈道遗迹与摩崖石刻解码文明密码、汉调桄桄在舞台绽放艺术魅力、汉中藤编在指尖编织致富图景……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紧扣“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聚焦文化赋能关键,一体推进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让中华文脉在新时代奔涌不息,为高水平建设文化强市注入澎湃动能。

文物“潮”起来:博物馆里的古今对话

盛夏的市博物馆,古树遒劲挺拔、庭院古朴典雅。在拜将坛馆区书画展厅,“问道石门”——石门十三品汉魏书风研创作品汉中特展正在上演文化盛宴,引得众多书法爱好者专程前来,在笔墨间与千年经典对话。“今年5月底,‘问道石门’荟萃石门石刻珍贵拓片与当代老中青三代55位书法名家力作,在中国美术馆惊艳亮相,收获满堂喝彩。为持续深化‘让文物活起来’的探索,让经典既能接续传承,又能回归乡土汲取滋养,我们特意把这些当代名家精品‘接回家’,这场展览将一直持续到8月底。”市博物馆业务科科长王雅茜的话语里,满是对文化传承的热忱。这样的文化探索,是近年来市博物馆日新月异变化中的一抹亮色。为盘活馆藏资源,博物馆以汉中地域历史、珍贵文物故事为主线,精心打造《原始人的生存日记》《古迹的悄悄话》等6套智慧数字云课堂课程。那些原本躺在展柜里的文物,通过互动化、趣味化、数字化的形式,让学生们觉得历史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鲜活存在。越来越多的学子走进这座历史殿堂,在研学活动中探寻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2024年,190场研学活动、5.1万人次青少年的参与,便是这份努力最生动的见证。在拉近与青少年距离的同时,博物馆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歇。全景数字化项目的建成投用,让文物有了更多“亮相”的方式——云展览打破了空间的界限,云课堂让知识随时可学,云讲解让文物故事娓娓道来。在一个汉细线纹铜樽前,刘女士正陪着孩子仔细搜寻着文物上的朱雀图案,“孩子看了‘藏在博物馆里的神宠’线上展后,就对那些蟠螭、朱雀、海兽着了迷,今天特意带他来实地探访,让屏幕里的知识变成眼前的历史。”她笑着说,这样的“线上+线下”文化之旅,特别有意义。沉默的文物还通过文创产品,以时尚姿态走进现代生活。“我们以‘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中的石门、玉盆、衮雪、石虎为原型,用汉中玉作原料,制作了冰箱贴、手把件、书签、梳子等系列文创产品。从3月推出到现在,特别受欢迎。”市博物馆非遗文创店店长刘爽说。这些年,市博物馆的成长有目共睹。去年,它成功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年接待游客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大关,在首届“博协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上,志愿者讲解员还勇夺志愿组桂冠。这些亮眼成绩,正是博物馆在传承与创新中接续奋斗的生动注脚。市博物馆的发展,是汉中加强文物保护、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生动缩影。如今,汉中已圆满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复核“三普”文物点4188处,实地复核率达100%,还核查出新发现文物307处。《秦蜀古道汉中段保护利用实施方案》的出台,第三批9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遴选,汉中东塔净明寺、中共陕南特委代表会议旧址等18个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以及78个基本建设考古文勘项目的完成,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对历史文脉的珍视与守护。文脉悠远,弦歌不辍。从汉中之“汉”看文脉传承、探汉源秀美、见非遗智慧,汉中正行走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道路上。

非遗“活”起来:老手艺里的新动能

“太阳出来像盆火,晒得贤妹没处躲……”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开幕式上,汉中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彭光琴手持薅秧竿,与身着陕南特色服饰的镇巴演职人员在内蒙古辽阔草原上演绎《薅秧歌》,陕南民歌的婉转旋律与现场氛围交织,谱写出动人乐章。同一时刻,日本大阪世博会上,宁强羌绣的精美纹样在聚光灯下流转,羌编竹器的灵动造型与羌漆器皿的温润光泽交相辉映,这些与现代设计碰撞出的非遗产品,化身独特的文化使者,在国际舞台绽放异彩,现场实力“圈粉”。而在渭南市举行的陕西省濒危剧种展演中,汉中汉调桄桄与端公戏的青年演员们,以扎实功底和灵动表演将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行云流水的武打场面赢得热烈喝彩,向省内外戏迷展示着汉中非遗的独特魅力……这些亮眼表现的背后,是近年来对非遗的持续挖掘、精心整理与活力传承,汉中非遗走出了一条蓬勃发展的新路。《汉中藤编》专著的出版,让这项古老技艺有了系统的文字记载;7件藤编佳作走进国家非遗馆,向更多人展现指尖上的匠心。镇巴民歌的悠扬曲调、略阳罐罐茶的醇厚滋味,在全国民歌展演、原生民歌节、中国非遗博览会上圈粉无数;汉调桄桄更是登上央视《2024戏曲春晚》《天下第一团》等舞台,让传统戏曲与万千观众隔空相遇。在不同的舞台上,汉中非遗用各自的方式讲述着生动的地方故事。非遗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与时代同频共振。“非遗一图游”小程序让人们指尖轻点就能邂逅非遗之美;汉中藤编、簧石弓箭团队凭借创新思维跻身市级青年科技创新团队,4个研究课题入选省级非遗研究课题,《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编织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虚拟创新》还获得了文旅部科技创新研发立项,为非遗注入了科技活力。从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基地,到新创建的19家省级非遗工坊,非遗的“传习所”越建越多,非遗代表性项目正化作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汉中藤编师”“西乡秦巴茶工”“宁强羌绣工”成为省级劳务品牌,“汉中藤编”区域公用品牌战略发布,更让《汉中藤编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案例。如今的非遗已经不再只拘泥于传统,它正绽放时代新蕾。走进汉台区东大街“礼遇汉台”非遗文创店,店主汤佳玉正通过直播平台向网友展示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在这家60平方米的店铺里,非遗布艺、掐丝珐琅车载香薰、油菜花主题微钩胸针等特色商品琳琅满目。“我们致力于将现代手工艺与非遗元素相结合,在创新发展中讲述汉中故事,现已成功开发出20大类文创产品,并为20余位‘汉中巧娘’搭建创意手作平台。”汤佳玉介绍道,他们还经常举办手工艺培训,累计帮助村镇100余名妇女实现居家就业。从镇巴民歌进校园培育“小传人”,到打造黄官非遗特色小镇;从汉调桄桄多次亮相央视舞台,到汉中藤编远销海外市场,汉中非遗积极探索传承活化利用新路径,实现着从“活下来”到“火起来”的精彩跨越,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焕发着新的光彩。

文旅“融”起来:山水间的文化韵

“捞纸需将竹帘均匀浸入纸浆,轻晃使纤维附着……”暑期的蔡伦墓祠景区,讲解员手持竹帘演示古法造纸技艺时,周围早已围满了举着手机的家长和瞪圆眼睛的孩子。大家顺着工序亲自动手,打料时的木槌声、捞纸时的轻呼声此起彼伏。当带着草木清香的纸张在阳光下渐渐成形,孩子们的惊叹声里,藏着对千年技艺最鲜活的敬意。“原来古时候的文人墨客写字的纸,要经这么多手呢!”11岁的李晨希捧着自己造的纸,手心沁着汗却笑得灿烂,这是她第一次知道,1900多年前蔡伦用构树皮经浸泡、蒸制、捣浆等工序造出的“蔡侯纸”,藏着这么多智慧。不只是蔡伦墓祠,在洋县,更多非遗技艺正借着文旅融合的东风苏醒。这座攥着深厚历史与丰富非遗的小城,把《大咸德陈醋酿造技艺》《谢村黄酒酿造技艺》《洋县悬台社火》传习所都变成了景点。游客在醋坊里看老师傅翻搅醋醅,在酒坊中闻新酒出缸的醇香,在社火表演前为惊险的悬台造型惊呼——曾经隐匿于街巷的非遗技艺,如今蜕变为游客争相体验的“活态文化”,文旅的“流量”正悄悄变成滋养产业的“留量”,涌动出强劲的经济动能。佛坪的周末也同样充满生机。西安市民郑女士带着孩子刚从秦岭大熊猫佛坪救护繁育研究基地出来,熊猫啃竹的憨态还没从孩子的笑声里散去,下午她们就钻进了佛坪老街的非遗工坊。鲁班锁在孩子们手里拆拆装装,榫卯咬合的“咔嗒”声里,沉睡的非遗正一点点在指尖苏醒。“我是在西安地铁里看到了佛坪旅游的宣传海报,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乘坐高铁过来又快又方便。汉中的特色美食、山水美景和人文历史让我期盼已久,这一趟果然不虚此行。”刘女士难掩笑意地说。这些散落在各处的热闹,是汉中文旅融合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我市文旅系统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深入推进旅游产业化,丰富优质产品供给,全力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同时,加快“三条旅游线路”等重大项目建设,新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12个新增A级景区、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像珍珠一样串起全域风景,41条线路入选全国全省旅游精品线路。秦岭一号旅居专线、“游汉中”小程序被评为全国交旅融合、文旅部5G+应用典型案例。这些成长,都在诉说着一座城市对“诗与远方”的用心。旖旎的自然风光构筑起汉中魅力的基底,而千年文脉的肌理则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如今的汉中,“文旅融合最佳全域旅游城市”“优秀旅居目的地”等标签愈发闪亮,连续3年荣登中国地级市传播热度百强榜。从蔡伦纸里的纤维到熊猫基地的竹林,从醋坊的酸香到老街的榫卯,这些浸润在街巷肌理、融入山水脉络的文化印记,让美不止于眼观更在于心感。当自然风景与文化底蕴交织成诗,每一步行走都成了与历史的对话,每一次驻足都能触摸到城市最鲜活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