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柯
《史记·夏本纪》说: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敛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买氏、斟戈氏;以褒氏为夏禹姒姓之后。
《路史·国名纪丁》云:夏有褒君,褒姒祖也。《盟会图》云:梁州褒城县,汉之褒中,义熙之苞中,有褒水、褒谷。褒国故城为褒水所环。(郑)樵谓蔡(州)之褒信。罗苹注:《太平寰宇记》:褒中,古褒国,都尉理在兴元(汉中市)西三十三里。
王应麟《诗地理考》卷三褒:《舆地广记》,兴元府褒城县,故褒国,汉置褒中县。《括地志》:褒国故城在县东二百步。注:《国都城记》褒国姒姓,夏同姓所封。《水经注》:石门在汉中之西,褒中之北,褒水又东南历褒口,即褒谷之南口。北口曰斜褒水,又南经褒县故城东,褒中县也、本褒国。又南流入汉南郑县,故褒之附庸。周显王之世,蜀有褒汉之地。至六国,楚人兼之,怀王衰弱,秦略取焉。《晋语》周幽王伐有褒。《郑语》褒人褒姁。《鲁诗》阎妻扇方处。
褒国故地在今陕西汉水上游勉县东的褒城,其东有褒河,吴镇烽《陕西地理沿革》谓褒县故城在汉中县西北三十里打钟坝。秦于此置褒县。汉昭帝元风六年改名褒中县,东晋义熙年间改为苞中县。隋开皇元年改为褒内县。仁寿元年改为褒城县,宋嘉祐年间迁往山河堰北,在今勉县境,即褒联乡,其地在褒河之西。褒河东岸的褒河站附近有打钟坝,建有打钟寺,即古褒县故址。又说,褒国城故址在汉中县西北三十五里河东店东,《国语》载“周幽王伐有褒”即指此。《褒城县志》载:“百褒国城,在今县东三里骆驼坪,中有褒姒井。”旧褒城县在勉县褒河岸,与汉中县河东店隔褒河相望,故褒国城应在河东店以东三里处。而汉中县西北二十里龙江铺附近又有秦置褒城驿。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汉中府褒城县:褒国城,在今县东三里骆驼坪,中有褒姒井。褒水在县城东,自凤县流入境,一名黑龙江,又名紫金水。《水经注》:褒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迳大石门,历故栈道下谷,又东南迳三交城,又东南得丙穴水,又东南历小石门,又南经褒县故城,东南流入汉。《胜览》云:褒水出太白山,流经凤县南,出褒谷,入汉江。
这些以褒字作为地名,皆因褒人立国于褒水流域而得名。闻一多以禹的后裔多属龙族,故谓褒、越都是龙族,即褒人以龙为图腾。又说《史记》分明说褒国是禹后,而《潜夫论》又说是伏羲之后。褒国朗“褒”本一作“庖”。《路史·后记一》注引《潜夫论》曰“太昊之后有庖国,姒姓”,《国名纪甲》注又引曰“夏封伏羲之后”。《潜夫论》所谓庖国即褒国,毫无问题。但伏羲本是风姓,以“夏封伏羲之后”来解释伏羲之后所以为姒姓,实在牵强得很。其实姒与风本是一姓,禹与伏羲原是一家人。姒姓即巳姓,禹为伏羲之裔。总之,风与巳( 姒 )是同义字,伏羲与禹是同姓,所以周围是姒姓,也是风姓,是禹后,当然也是伏羲之后了。《国语·郑语》载史伯引《训语》说:“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也’。夏后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吉。乃布币焉,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藏之,传郊之,殷、周莫之发也,及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也。王使妇人不王使妇人不帏而噪之,化为玄鼋。”“二君”韦昭注曰“二先君”,《史记·周本纪·集解》引虞翻曰“龙自号褒之二先君也”。由二龙为“同于王庭”的雌雄二龙推之,所谓“二君”自然是夫妇二人。夫妇二人有着共同为人“先君”的资格,并且是龙的化身,这太像伏羲、女娲了。伏羲本一作包羲,包褒同音,说不定伏羲氏与褒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任乃强以徐广《史记集注》引“谯周曰:‘益州天苴,度为包黎之包。’”《韵补》苞,“通侯切,音近褒”。包、苞、褒,蜀语音同,褒姒、褒谷、褒斜道,皆缘褒因为名,其国即今陕南之汉沔平原。犬戎灭周后,其地亦属于戎。秦国既强,遂有其地,作南郑城以镇之。最后为蜀所得。《华阳国志》谓蜀王杜宇“以褒斜为前门”,又谓“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是当时蜀与秦以褒、斜二谷之分水秦岭为界,两王同猎于界上面相遇晤也。
《史记·周本纪》载周幽王宠爱褒姒,故欲立她的儿子伯服,幽王欲废申后及其所生的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后。立伯服为太子。
关于褒姒有一段神话故事。说是龙涎流于庭,化为大鼋,爬入周厉王后宫。后宫的年轻妾遇着,到成年时,没有丈夫而生子,心中害怕把这个私生女儿抛弃。到周宣王之时,童女民谣说:“檿弧箕服,实亡周国。”宣王听了,见有夫妇贩卖这种器物的,便命令将其抓来杀掉。这对夫妇知道消息后便逃走。见到这个弃女在路旁夜里啼叫,夫妇哀悯这弃儿,便收养她,并与她一直远逃到褒国。到了周宣王之子周幽王时,因褒国有罪,便出兵征伐褒国。褒国便将这个已长得花容月貌的弃女褒姒,贡献给幽王为姬妾,以求赎罪。幽王三年,见到美丽的褒姒而爱宠她,便废除申后及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后,又立她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说:“祸成矣,无可奈何!”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逗其快乐,便击大鼓举熄火,好像有大敌来围攻京师的样子,引起诸侯都带着勤王大军前来救驾,才引起了褒姒一次大笑。幽王非常高兴,为了再逗褒姒大笑,又几次击大鼓举焰火,骗得诸侯们的大军往返疲劳,浪费了军用物资,失信于诸侯。
加之幽王又用佞臣虢石父为卿,国人皆怨,朝政更加腐败,申侯又因幽王废掉了他的女儿申后及外甥太子宜臼,非常愤怒,便联合夏的同姓缯国、西夷犬戎围攻周朝镐京,幽王举烽火征调援兵,但诸侯因前几次都上当受骗,所以这一次烽火,也被认为又是周幽王在开玩笑,于是都不发援兵,申、缯、犬戎联军攻破了镐京,幽王逃到镐京东面的骊山下被杀,褒姒也被掳去,周朝历代积累的财宝也都被抢掠一空。西周自武王灭殷建立周朝,传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而亡。于是申后号召诸侯立太子宜臼为周平王。因镐京残破,于是东迁洛邑,是为东周。褒国也可能在这时东迁至今河南息县东北七十里的褒信镇,又叫包信镇。汉置褒信侯国,南朝宋改为苞信县,隋复为褒信县,唐改为苞孚县。后为息国所并。褒国之后为褒氏,望出兴元郡。又北魏达勃氏改为褒氏,一作裒氏。《古今姓氏书辩证》下平声六豪:褒氏,出自姒姓,夏禹之后为诸侯,以国为氏。其地在梁州褒城。又河南褒氏。《后魏 ( 书);官氏志》代北达勃氏改焉,宋有太子洗马褒希俨。
《姓解》一谓:“魏献帝弟又为达勃氏。”《通志·氏族略五》云,达奚改为褒氏,皆涉达奚氏而误。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内篇第四,四方诸姓,褒氏,按《魏书·高车传》,高车十二姓中有达薄干氏,《周书·齐炀王宪传》,“宪所生母达步干氏,茹茹人。”《姓纂》及《广韵》十二曷皆作达步氏,薄步与达音皆近似 。知达勃即达步,亦即达薄干氏之省译。达薄干氏既系高车十二姓之一,则其族为高车种类无疑。
《周书》称茹茹人,盖高车为厌达所灭,种人分散,或降代魏,或奔蠕蠕 ( 即茹茹 )。宪毋盖此族奔蠕蠕者之后裔。
(作者单位:汉台区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