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走进汉台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汉中街巷

风与雅

汉中因两汉三国群雄争霸的故事和通往蜀地的千里蜀道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灵水秀,物产丰饶,田畴肥沃,民风淳朴,享有“秦岭南麓小江南”之美誉。在这座古朴厚重、风流典雅、时尚现代的城市背后,还蕴藏着从明清时期沉淀下来,又逐渐颓圮的文化遗脉,这就是汉中街巷。

历史的进程推动缔造了城市文化的荣辱兴衰。生活在汉中,与其说纵横交错的街巷影响了汉中人的生活,不如说勤劳智慧的汉中人造就了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街巷是一个城市的基本载体,宁静的街巷深处是我们永远的家,每一片残存的瓦砾和倾废的高墙内外,都摇曳着我们温暖的记忆和无限的情感。读懂了汉中街巷,就读懂了汉中,读懂了汉中人。

一个国家或地域的政治和宗教,是构成其文化底色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远古的旧中国时期,汉中的寺庙祠堂就已经星罗棋布,鳞次栉比,一大批散发着浓郁宗教色彩的寺庙,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如金轮禅寺、草塘寺、万寿寺、城隍庙、川主庙、周公庙、天爷庙、梅葛庙、文庙、南寺、北寺、龙圣祠等等。这些分布在大街小巷深处的寺庙,有些是寺庙名称借用了街巷名称,有的则是街巷名称以寺庙名称为依据。比如“金轮十字街”就由金轮禅寺而得名,“周公巷”里原有一座周公庙,“草堂寺巷”中有草堂寺,“文庙巷”中有孔子庙,“三衙巷”因清朝时巷内有一衙门,“挂匾巷”因早年该巷两端的财神楼上挂有金匾,“文昌巷”内有文昌宫,“禹王宫巷”中有禹王宫,“当铺巷”早先为当铺一条街。而当铺巷周围的莲花池巷、祥瑞巷、太古石巷、石狮子坝等富贵吉祥的名称,均与当年的明瑞王府有关。

也有以人物典故或历史发展进程及政治因素等为依据的。位于伞铺街东段南侧的“琉璃照壁巷”,是巷中曾有一座“汉中府庙”,府庙对面有一堵长约13.50米,高约5.86米,宽约1.30米,青砖垒砌,宗教典故为饰,镂空浮雕,琉璃覆顶的精美照壁。据文献记载,琉璃照壁建于1630年明代时期,也是明瑞王府的一处遗址。譬如天主教与基督教是仅隔一条小巷的两大西方宗教,清朝末年,两教以彰显人间博大至爱之意,将穿插在它们之间的这条巷子取名为“博爱巷”,后因两教发生纠纷调解和好,将“博爱巷”改称“友爱路”。又譬如“府街”因汉中历朝历代府衙设于此街,后来改称中山街。“县街”因历代南郑县衙设于该街,解放后改称民主街。如今的区政府、市政府及诸多行政机关、报刊等重要文化部门,多汇聚于中山街和民主街。

抗日战争时期的汉中为大后方,为防止轰炸火灾蔓延和便于人员疏散,政府特意新开辟了部分街巷和城门。新开辟的街巷统称“火巷”,如潘家火巷、北井火巷、南井火巷等,新开辟的城门叫“新南门”。“明德街”是因为汉四中以前叫明德女子中学,“校场坝”从民国时到解放后,一直为执行刑场和练兵打靶之地,“川前街”因为古时那里有个川子庙。相传“川子庙”通“川主庙”,至于这“川主”嘛,有人说是张鲁,有人说是刘备。总之不管来龙去脉如何,都有王侯将相之气。

也有一些街巷以地理特征等为名,比如“裤裆巷”是因为像裤子那样分个长长的叉,巷面有一家卖锅贴的最有名。比如“么二拐”是因为从前出南门到南关正街,要绕二个拐弯,似“么”字。另外还有浆水巷、关井巷、民众巷、公安巷、饮马池巷等等,每个巷子分工不同,意义不同,各有掌故,各有说辞。

如今我们通过现存的街巷和其来历,可以构想出当时古汉中的繁华。汉中自古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以文化为代表的街巷就是如今的中学巷。

中学巷内的汉中中学创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称“汉南书院”,后改为“汉南中学堂”。据文献记载,汉南书院初建时有学田100余亩,后来又增建文昌祠、奎星阁及斋房仓舍,再后来随着学子和学堂数量的增加又改为“学堂巷”。文化的崛起,必然会影响到周围的气氛,于是乎与中学巷相邻的“金轮十字街”便入乡随俗改称“文化街”。如今的中学巷内,仍旧有颇具声望的中小学及与文化艺术相关的培训机构聚集于此,学子代代承接,书店不计其数,可谓众望所归,名副其实也。

在诸多的街巷中,最具古典气质的要数中山街。离古汉台一墙之隔的中山街,至今仍保留着古汉中的古朴、典雅、清幽。从古汉台旁侧的汉台街穿过去,路过翠华庭、艺缘堂等店铺,左拐进入丁字街和饮马池,右拐就是中山街。走进中山街,如同走进风流儒雅、古香古色的民国时代,随着浓浓的书卷气迎面而来,内心也随之沉静了许多。中山街街道不宽,房屋多为旧时的土木榫卯结构,站在街口望去,街道上的法国梧桐,肩并肩,手挽手,形成一段林荫蔽日的绿色长廊,阳光从密匝匝的叶子缝隙间流淌下来,留下斑驳的影子,沿街而列的古书古画、临摹装裱、奇石玉器、古玩收藏、颜料宣纸、笔墨砚台等店铺,比比皆是。走在绿荫如盖的老街,不管你想买什么,要买什么,或者什么也不需要,都会不由自主地挨个儿走进去,看一看,瞧一瞧。中山街紧连饮马池巷,饮马池巷因有一泉眼源源不断,被汉王刘邦的军队用来饮马。走进饮马池巷,你会由衷感慨,这昔日王侯将相的出入之地,这昔日金戈铁马的喧嚣,如今真是沦落为小门小户的寻常人家了。池水还清,故人已去,留下西风残照,留下满目山河空念远。穿过衰颓陋旧的巷子时,依稀可见几块破损的镂砖和石条,被黄泥糊在一处院墙上,破损的石瓮里长着红艳艳的斗篷花,窗下的塑料桶里,开着凤仙花、鸡冠花、向日葵。当眼眸投向低矮的梁枋,总有雕花的檐板、歪斜的匾额、乌青的筒瓦、褪色的楹联,向人们展示着曾经的风雅和文气。

汉水流域在解放前夕,是陕南地区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当时的汉中是汉水流域的一处重要驿站和渡口,物资发达,产业兴旺,经济繁荣,市场开拓井然有序,营销锁链环环相扣,这里的盐巴、茶叶、药材、皮货、瓷器、棉布、丝绸等远销川、鄂、甘等地。巨大的经济浪潮,造就出一大批与手工业加工相关的街巷。这些街巷大都以离汉江码头较近的南半城向外辐射,其中“伞铺街”以制伞业得名,“管子街”以制作毛笔得名,“碗铺街”以碗为营生,“皮坊街”制作车马套具等皮制品,“纸坊街”生产麻纸五彩纸等,“油坊街”出产菜油、桐油等,“丁字街”生产马掌、斧子、锄头等农具和生活用具,但主要以钉子需求最大,还有酒坊、磨坊、碾坊、染坊、布庄、酱园、醋坊、药坊、烟坊等等。有生产就有营销,以营销为名称的街巷有米市巷、石灰巷、南市场、北瓜集、东市场、牛集坝、马场子、竹竿巷、狗叫场……。产业众多,集市浩繁,街巷纵横,貌似斗转星移,天地乾坤,无论你怎样转,总转不出汉中城。

面对如此蓬勃的商业贸易流通中心,来自天南海北的商贾纷纷在汉中安家落户,并成立了商业会馆,于是以会馆为名称的街巷就出现了,比如山西会馆巷、河南会馆巷、江西会馆巷、四川、湖南、广东会馆巷等等。

东关正街是许多年后汉中唯一能集中体现清末民初时期,中国传统建筑风貌和地域特色的原始街巷,它的特点是以居住、生产、营销为一体。当年来汉中经商的大都来自全国各地,因而沿东关正街分布的建筑和民宅,就自然而然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建筑风格之精华。这些随地势而建的宅子,大多呈中国传统院落的一进、二进、三进,甚至四、五进等格局,往里延伸。一般来说,一进院为商铺会客洽谈处,二进以后为作坊、住宅等居家活动区。若是地方宽展,就把厅堂、厢房、耳房、过厅、花园围合成天井院落。若是地方局促,就把有效利用空间往上发展,一楼为店铺工作区,二楼为住宅生活区。

商业的崛起影响奠定了周围的文化,以宗教为主的小庙,悄然涌现。从东关正街拐进磨子桥有一“文公祠”,“文公祠”系天台山道观下院,院内花木盎然,殿堂洁雅,水池假山、楼宇殿堂、残碑照壁,有呼有应。很久以前,不远处的南井巷还有一座延寿庵,约百余米远的毛家石桥有一座民国时兴建的皇坛,东去是泛水泉旁的九天圣母庙,西边净明寺,另外还有供奉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的四神庙,供奉杨五郎的五郎庙,以及地藏庵、火神庙、喜神庙和供奉蔡伦和梅葛两位造纸染纸祖师爷的梅葛庙,与梅葛庙相望的“道土城门”旁有一棵大槐树,悬空而生。

突飞猛进的商业浪潮不但造就了一些名门望族和商贾富户,也产生了一些以姓氏为名称的街巷。据说“贾家花园”是东关北面的一个大户人家,听说很富有,“杨家场子”与贾家花园相邻,来头不小。另外还有付家巷、王家巷、雷家巷、马家巷、窦家巷、高家巷、赵家前巷、赵家后巷等等,瞧瞧,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是阔绰、气派、富裕的大户人家。踩着旧时的小青砖,凌乱的瓦砾和石板缝隙里含着露水的青苔,散发着腐朽味道的燕子脊、垂花柱、石鼓、檩条、青瓦、如意形小檐口,颇有巷陌深深深几许,桂花香在谁家院之意。

汉中的街巷,大多呈“十”字或“井”字,走出狭窄幽深的巷子,横在眼前的就是宽阔的街道。巷子中往往会分出许多岔,每个岔都通向另外一条巷,走着走着,另外这条巷又分岔。如此循环辐射,脚下的路就成了蜘蛛网,成了蜘蛛网上的一根丝,而蜘蛛网上的每一条细柔的丝,都通往一个家,通往一个父亲劈柴母亲补衣的家,一个水仙花绿在窗台,石榴树倚在墙头的家。

汉中的巷子不管深浅、大小、宽窄,都有小商小贩蹲守或来回穿梭。中营坝巷百十来米长的巷子里,配钥匙的和配钥匙的依次排列,修鞋的和修鞋的相互为邻。在汉中的其他巷子里,修伞的、补锅的、换拉链的等等都是各按其类,在大树下挨个儿守着。至于那些捏面人的、做拔丝糖的、卖鸡毛毽子、绣花鞋垫、小孩儿虎头鞋帽、肚兜、拨浪鼓的和卖花的,是不用固定摊位的。他们总是挑上担子游街串巷叫卖,有时也蹲守一阵,抽支烟,打会瞌睡,又继续蹿腾。卖日常用品的小贩可以在巷子里蹲守,也可以挪地儿。卖吃食的就只能在各个巷子里转,边走边喊,他们推着小推车或脚踏三轮车“咕叽咕叽”“咣当咣当”在巷子里喊着“枣糕馍”“元宵醪糟”“面皮”“浆水豆腐”“赵嘉怡手撕老面包”。不管是男是女,每一个喊声都有长有短,有高有低,有腔调有音律有节奏,像说又像唱,抑扬顿挫,颇具滋味。

脸谱

二十多年前寒风瑟瑟的深秋,我和丈夫怀抱8个月大的女儿搭着贩粮食的拖拉机,翻山越岭颠簸五六个小时来到汉中城。我们在市针织厂背后的巷子里租了一间民房,添置锅碗瓢盆煤炉等生活用品,开始了对新生活漫长的期许。我发现汉中的街巷幽深狭小,颇具古意,沿着人民路往中心广场,离汽车站和火车站不远,有草坪、喷泉、花坛和一群噗噜噜煽动阳光的鸽子。随着行走范围的扩大,我认识了五一路、五四路、北大街、东大街、汉中路。北大街东方红商场左转就是东大街,高台上站着飞檐翘脊的古汉台,是汉刘邦的行宫,也是汉朝的支点。一天,我由汉台街右拐,这一拐,有了一个重大突破,这里居然藏着风流儒雅的中山街。一眼望去,阳光从笑眯眯的法国梧桐叶子手掌缝隙间滑下来,把古书古画、临摹装裱、古玩收藏、笔墨砚台等店铺,勾勒得朴素、清雅、幽丽。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中的经济突飞猛进,国家富裕,老百姓的日子也蒸蒸日上,五年后我们在城里买了房,和莲花池公园做邻居,时常出入莲花池巷、建设巷、当铺巷、祥瑞巷、太古石巷等明瑞王府。二十多年来我们见证了汉中的变化,汉中也因为大家的付出,变成了一座生态之城、森林之城、江河之城。乘着祖国突飞猛进的势头,我又换了一套房,把家安在了江边新区,站在时代的浪尖,天汉大道高速运转,天汉长街衣袂飘飘,兴汉新区梦回汉朝,而一江清流正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把汉中的青山绿水运往北京。时尚睿智的汉中新区,灯红酒绿惹人迷醉,幸好我的铺子还在老地方,一星期至少有七天从巷子里路过。很多时候我总在想,汉中的街巷犹如别开生面的戏曲脸谱,一半婉约一半豪放,一半古典一半现代。我想这是文化的幸运,时代的幸运,也是我的幸运。

(作者原名谢丽荣,陕西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