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走进汉台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工人俱乐部的电影记忆

翻开汉台群众文化长卷,电影有着光辉灿烂的一页。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了以汉中地名命名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从此,汉中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电影传入汉台当追溯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在直系军阀吴新田驻陕南边防总司令部(现古汉台南)内,放映《跑马厅》《集体农庄》等无声电影。1937年,汉台区东大街修建了滨记汉中大戏院(原汉中京剧团、天汉大剧院旧址),能容纳观众500人,为汉台第一家固定电影放映场所。解放前,国民党的伤病员、兵痞横闹,常看“霸戏”“霸电影”,滨记汉中大戏院曾一度停业。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和政府的关怀下,建设社会主义电影事业的春风吹进汉台寻常百姓家,电影走进大众视野,因其直观生动、老少咸宜,与社会教育、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记忆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大街是城区主要街道,东门桥新华书店买书购年画、跃进市场买卖蔬菜、甜食店排队买稀饭筒子饼、邮电局寄信打长途发电报、东风照相馆拍证件照,店铺林立、车水马龙、人群聚集。这条街的文化氛围特别浓厚,秦剧团、文工团(实验剧团)、工人俱乐部、红星歌剧院、京剧团星罗棋布,城区及周边汉中电影院、红光电影院、五一俱乐部、临江俱乐部、石马电影院、汉江油泵油嘴厂俱乐部、集镇褒河电影院、宗营电影院、铺镇电影院、武乡电影院璨若星河,农村还活跃着一支支流动电影队。

工人俱乐部始建于1955年,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区蓬勃建设发展的工会影院之一,地处东大街繁华地段,属汉台区工会管理,以占地面积大、文娱项目丰富、能留住过往群众驻足休闲而取胜,是市民茶余饭后的理想去处,也是汉台文化建设的精神乐园。那时,俱乐部前院环境典雅,曲径延伸。后来院子中间建有圆形水池,水葫芦青油油、挨挨挤挤。院内有美术班、机械识图制图班、声乐学习班,学员可学画石膏像、拉手风琴等;有竖着一面墙的象棋棋盘,用一根长杆移动棋子,方便院内游人观战;有图书室和阅览室可供借阅书籍;春节有灯谜晚会、茶社还有评书等,非常热闹。电影院位于后院,院内栽着高大的夹竹桃,春天花开娇艳,十分醒目。白天,有时能见到美工换下街边巨幅电影宣传画板,泼水洗掉旧画,手绘新画。黄昏傍晚,电影宣传橱窗灯火通明,新片预告、海报彩照照亮了观众的期待。

每逢新片上映,售票小窗口挤得水泄不通,想买张位置好的电影票还得托熟人、走后门。晚场电影开演前,院子里乌泱泱的观众人头攒动,影院一度将检票入场提速为敞门入场。电影开演,喧哗的影池顿时鸦雀无声,如果片子短,还会加演一部动画短片或科教片,体现电影寓教于乐的功能。印象最深有加演动画片《三个和尚》,和尚念经的嘴,火速救火的腿,哈哈,感觉夸张而神奇,趣味盎然。电影散场是走通往高家巷的侧门,意犹未尽的观众边交流观影感受,边及时安全疏散。散完清场后,下一场观众就可以入场了。

影院的扩音效果非常好,我们在附近居住的儿时伙伴,常约好在俱乐部电影院前的空地踢毽子、跳格子、玩耍时还能“听电影”,尤其是外国译制片,演员的配音都特别好听:

“杜丘,你看多么蓝的天啊,走过去,你将融化在那蓝天里”

“罗伊,你疯了?现在在打仗,因为你快要离开了,因为你必须在两天内度过你整个一生”

“当兵的,你不守信用,你不等我呢”……

给佐罗、杜丘、玛拉、叶塞尼亚等银幕形象的经典配音,至今还能背上几段,银幕背后配音演员的名字:邱岳峰、毕克、童自荣、刘广宁……也永远地留在了电影辉煌时代的记忆里。八十年代流行歌曲兴起前,电影主题曲和经典旋律引领歌坛时尚,像《少林寺》的《牧羊曲》《小花》的《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人证》的《草帽歌》《流浪者》的《拉兹之歌》《桥》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等等,人人都能哼上一段主旋律,成为不朽的电影记忆。

工人俱乐部的电影在观众的眼睛里,在过往行人的耳朵里,在百姓的生活里,还在孩子们的游戏里。电影宣传橱窗前的那片空地是孩童玩耍的乐园,我们常玩“三个字”的游戏,橱窗里《抓壮丁》《庐山恋》《花烛泪》《小字辈》等等,三个字的片名抬眼即是,随取出,融进了童年嬉闹的欢声笑语。如果运气好,我们玩耍时还会趁场务师傅疏漏,偷偷溜进影院看会儿电影。电影快结束时,场务无人值守,闲人都能挤到影池空闲处,看个“尾巴”,戏称看“解放电影”。那个年代,各学校开展活动或是过“六一”,常常组织师生集体看电影。无论是否周末,三朋四友、情侣伙伴、寻常家庭拖家带口去看电影是社会最普遍、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年终岁首,印制有电影明星的年画、挂历、明信片是良师益友的馈赠佳品。仍有印象的是,我上初中,学校组织越野赛,对坚持到终点的学生,每人奖励了一张工人俱乐部观看《高山下的花环》的电影票。

工人俱乐部的票务、机房、美工、场务构成了影院内部基本组织体系。在那个电视、电脑、网络、手机尚未走入家庭的年代,通过一张售价几角钱的电影票就能打开银幕精彩的世界,通过一张售价5分钱的电视票,便可看一晚的电视节目。

在汉台,产生了一批批影响力较大的影片。据《汉中电影志》记载,1951年,汉中放映第一部黑白有声电影《白毛女》,城乡巡回放映为时一个多月,所到之处观众人山人海;1962年,电影《李双双》放映引起轰动,当年放映场次超过万场;1972年,汉中放映第一部宽银幕影片《卖花姑娘》,仅城区每天放映10场以上,盛况空前;1982年,农村题材的影片《喜盈门》在汉中第一个发行年度,获得最高的场次和观众,年放映2579场,观众1700万人次,达到70%的生产队和村落看到了这部影片。1984年,第一部立体电影《欢欢笑笑》在汉中上映,市民如潮涌向汉中电影院,观众戴上特制眼镜体验别样快乐,影池处处欢声笑语,当时工人俱乐部因尚未具备声光硬件而留下未映立体电影的遗憾。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娱乐形式的多元化,电影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一度门庭冷落。1995年,工人俱乐部被承包投资改造,更名为汉宫电影院,先后引进影片《霹雳火》、《红樱桃》、《泰坦尼克号》,开启了上映分账大片的先河,装点有电影海报的宣传车巡回流动在影院门前、城乡主要街巷,播放大片花絮、分发宣传单页,观众重新回到久违的工人俱乐部,再次感受进口大片的魅力。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遮幅式到宽银幕,工人俱乐部上映了数不胜数的银幕经典,让每一位观众最美好的心灵深处都珍藏着属于自己津津乐道的电影记忆。2000年以后,胶片电影逐步退出观众的视线,数字电影崭露头角,汉中万达、陕文投汉中影城等商业影城如雨后春笋般建成。汉台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催生了经济发展和新商圈的形成,而东大街褪去了昔日的光环,工人俱乐部的影院也随之被拆除。

如今,原工人俱乐部前院修建了汉台区工人文化宫大楼,集中有体育舞蹈协会、气排球协会、围棋协会等社团组织,楼上还有职工书画摄影展览、舞美培训班。后院电影院旧址已经拆建为一所幼儿园。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虽然工人俱乐部的电影放映早已淡出了市民的视野,然而当年院内丰美的水葫芦、夹竹桃、影院的热闹以及一部部经典的影片还盛开在脑海深处,它曾经的辉煌为积淀汉台群众文化书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留给上世纪汉台市民的电影记忆、心灵教育和文化浸染美好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