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底,由于工作需要,单位搬到了东关磨子桥,办公楼不远处便是文公祠。据说这里曾是区道教协会办公场所,平日里访客稀少,遇到黄道吉日,祠内斋醮,人便多了起来,道士们穿着道袍,伴着古老的曲调,做着法事,有时还会有人唱戏,南来北往的善男信女,烧香磕头,虔诚地为家人祈福祷告,很是热闹。
文公祠,顾名思义是为纪念韩文公而建,韩文公者,韩愈也。生于公元768年,三岁丧父,为兄嫂抚养长大,25岁登进士第,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公元824年),韩愈病逝,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一生著述颇丰,文学造诣极高,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名篇《师说》《马说》收录于中学语文课本,宋代的苏轼对韩愈也极为推崇,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说起文公祠,不得不提到中国古代的祠祀文化。《礼记》祭法中记载“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左传》中也说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祭祀的。中国古代社会的祭祀系统比较复杂,加之朝代更替和社会习俗的演变,祭祀形式也很多,祠祀为其中的一种。在不同的时期,祠祀活动都发挥着巩固统治、教化民众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也体现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信仰。古代社会往往通过祠祀来表彰先贤,昭往劝来,激励后进。
据不完全统计,现今文公祠(韩公祠)在全国有数百处之多,其中,尤以韩愈出生河南孟州,为官地陕西西安,贬谪地广东潮州,故地河北昌黎为盛,汉中文公祠大概也是受西安等地影响所建,具体所建时间,据祠中碑刻所记,汉中文公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民国八年(1919年)又由当地贡生捐资修缮。
除文公祠外,汉中还有很多其他祠庙,由顺治年间《汉中府治》,乾隆年间《南郑县志》,嘉庆年间《汉中府志》及民国年间《续修南郑县志》可知,祠祀文化在汉中也是很兴盛的,不仅祠庙建筑数量众多,祭祀的主体也比较庞杂。从建筑性质上来看,有官祠和私祠,如崇圣祠、名宦祠、节孝祠、范家祠堂等。从祭祀的形式看,有先贤合祠,如二相祠、三公祠、三圣祠等,有先贤专祠,如方公祠、酂候祠、淮阴候祠、诸葛武侯祠、李公祠等。除却文庙祭祀系统的祠祀,从祭祀的内容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清廉官员立祠
酂候祠:在府堂东,祀汉相国萧何。(此处有争议)
诸葛武侯祠:在南门外,祀汉丞相诸葛亮
2.为发展文教事业者立祠
方公祠:在府治西南,祀方孝孺
3.为保卫地方安宁者立祠
二相祠:在府治,祀张浚、虞允文。二人均为南宋抗金名将。
三公祠:在文庙东孝义坊,祀明都御史原杰、陕抚蓝璋、郧抚吴道宏。原杰,山西阳城人,威化中,抚治秦襄等地,巨寇掠后,安辑流民。蓝璋,山东即墨人。弘治中,练兵歼贼,恤苦赈贫。吴道宏,四川宜宾人,正德时,继抚原、蓝,万姓更生。
李公祠:在文庙东孝义坊,祀汉中镇总兵李辉武。湖南湘乡人,粤匪乱定,镇守汉中,严惩会匪,以安善良,且嘉惠士林,遗德难忘。
4.为护国佑民神灵立祠
文昌祠:在府治西南,祀文昌帝君,文昌,原称文昌帝君,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
土地祠:一在府堂东寺,一在县仪门外东。祀土地神。
三圣祠:在北街教场东,一说祀药王、仓公、扁鹊。一说祀药王、真君、黑龙王。
三神祠:在东门城上,祀玄帝、火神、马神。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现如今汉中城内的大多数祠庙都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公祠得以保存下来,估计是大文豪韩愈在冥冥中护佑着汉中城,护佑这块土地的人民官清民安、文运昌明。新中国成立后,封建祠祀系统已不复存在了,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而代之。但仅存的文公祠还是为我们保留了过往汉中兴盛的祠祀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