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走进汉台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褒斜栈道

褒斜道,又称褒斜栈道,溯褒水北行,北段沿斜水、斜谷而行,全长235公里。它自褒谷口起,经留坝县马道镇,抵江口镇;再沿红崖河,进入太白县王家楞;经太白县城,翻越五里坡,沿斜水下行,经桃川、鹦鸽,止于眉县斜峪关。褒、斜二水,其分水岭是太白余脉五里坡。
褒斜栈道是古人凭借简单工具和原始技术,在山崖间凿石、架木,下撑立柱、上铺木板而建成的。栈道兴盛时,五里一阁,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后人苦于每遇洪水,常将其毁坏,便升高了路基。隋唐后,在褒谷口一段,新增七盘道,位于褒河西岸的半山腰。
在南谷口,有一世界交通史上罕见的隧道,即石门。石门内的摩崖石刻,有古人督修栈道、修葺山河堰的记录,也有名人的即兴留题。按文体分,有颂德之文,有自警之铭,有记叙之文;以书体论,以隶为主,但篆、行、楷、草、魏碑之书亦有。史载,开凿石门是东汉永平四年(公元61年)明帝刘庄下诏的,永平六年动工,永平九年四月修竣,利用岩石热胀冷缩原理,通过火烧水激之法而凿。清代贾汉复《栈道歌》云“:积薪一炬石为圻,锤凿既加如削腐。”从其诗句所作的推测,可断定石门的开凿,是就近利用褒河两岸丰富的材薪,火烧石壁,泼水骤冷,然后使其酥裂,再清理现场,如此反复持续烧灼、剥离,终于凿通。
褒斜道与金牛道相连,是南北蜀道主干道,也是中国历史上可与长城、都江堰、大运河相媲美的伟大工程。秦从褒斜道伐蜀,取南郑,继而灭掉巴蜀;楚汉战争中,刘邦运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击败项羽而称帝,也曾利用了此道;三国时诸葛亮曾率军行走于褒斜道。褒斜道自秦汉至隋唐历经1000多年,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石门摩崖石刻有104块,尤以汉魏13块最为著名,世称“汉魏十三品”或“石门十三品”。因建石门水库,石门被淹没,但“石门十三品”已凿迁至古汉台博物馆。褒斜道、石门及摩崖石刻一同被列为国务院第一批保护文物。
我市在褒谷口东岸修建一段栈道,将古代的平梁支撑式、干梁无柱式、多层搭架式等主要的栈道样式“复原”,并配以亭台、廊榭、吊桥,如此和宝汉公路上开凿的新石门、近代书法名家的书刻等,构成了一个整体。此举,可使褒斜道再次引起世人青睐与关注。
汉中划定石门水库以鸡头关为中心,水坝的东岸、连云古道下和水坝北至200米等处范围,是重点文物保护区。在不久的将来,褒斜道、鸡头关、七盘古道、祖师殿、雷祖殿等古迹区,将重现古褒斜栈道的风姿及旖旎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