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走进汉台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细说古汉台

细说古汉台

  来到汉中,古汉台是必去之处。一来地处市区中心东大街中段交通便利,二来现在建为汉中市博物馆免费开放参观自由。1996年汉中撤地设市建区便以“汉台”为区名。

  古汉台历史悠久,公元前206年刘邦被项羽逼至汉中封王,汉中太守田步在城东南为刘邦建造行宫,即为古汉台初始。汉台占地二百余亩,台高八米,四周以坚石垒砌,固若城堡。台地从南到北,逐渐抬高,依次形成三处院落,整体建筑坐北朝南,符合古代帝王宫廷建制。

  从东大街新大门一进入便看见由启功题写的“汉中博物馆”几个大字,拾阶而上,来到汉台标志性建筑望江楼。这里是汉台制高点,占地二百余平方米。望江楼始建于南宋,宋代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府署东北隅有天汉楼”,即望江楼初称。此楼呈五开间二层,高近十八米,加上汉台自身高度,总体达到二十五米。从前汉中城内均为传统民居,并无高层建筑,站在望江楼上城南景观尽皆映入眼帘。那时汉江水量充沛,往来江上渡口帆船点点,如诗如画,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赏,天汉楼由此也改称为望江楼,有诗赞曰“汉水东流几千里,秦云北望第一楼”。一九四九年前古汉台为汉中府衙署后花园,望江楼也就成为游览聚会之所。现在两层楼分别展览汉中佛教和道教文化历史。1995年望江楼进行复古大修,发现夯土层及汉代砖瓦,证实确为秦汉时期始建。修葺一新的望江楼保持原貌,半围拱形制,大红廊柱、墨绿琉璃瓦、飞檐层叠,庄重灵秀,兼具南北古建之风。

  与望江楼相对建于明代的桂荫堂,由门前几株古汉桂而得名。东西两边各有展厅,展览汉中历代文物及革命史迹。作为汉中博物馆,这里浓缩了汉中千百余年历史,从旧石器时代到一九四九年前革命年代,馆藏文物达到12000余件。三处展厅与望江楼正好构成一处四合院,院中花草树木繁茂,几棵古树尤其赏心悦目。居东为一棵400余年的皂角树,这棵为雌树,结果时节满树皂角桫椤。桂荫堂后院另有一棵雄树,树身已朽而中空,但却依然枝叶葱郁颇为奇特。望江楼前有两株旱莲树,为汉中市花,品种稀少,花期短暂,三月盛开,粉白艳丽形似莲荷,给古老的汉台平添初春气息。西华厅后还有一棵100余年的菩提树,树冠状如华盖,满覆屋顶,绿意荫荫,不禁叫人想起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给这偌大的院子增添几分禅意。

  东西华厅两旁青石板台阶茂竹夹道,绕过苍翠欲滴的竹林丛走下台阶,来到到第二层院子。这里宽敞开阔,朝北的镜吾池为清初所建,池边圆石上刻着:“池塘如镜水平芜,照得今吾即故吾。莫笑萍踪飘不定,春风一约自同趋。”朝南回廊,陈列着一圈碑刻,而最珍贵的镇馆之宝,汉台碑林就在最后面的南院。

  南院两排陈列馆,东面为褒斜古栈道陈列室。汉中被称为“栈道之乡”,作为沟通关中与西南的重镇,南北共有七道古道。北至关中,分别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褒斜道和陈仓道,最为快捷险峻的傥骆道,与今天西汉高速重合的子午道。南至四川有穿越剑门关和翠云廊的金牛道,南丝绸之路要道米仓道,以及运送荔枝以“一骑红尘妃子笑”而著名的荔枝道。七条古道均沿悬崖峭壁修建栈道,最早的褒斜道为秦惠文王时期所建。陈列室以模型沙盘、图片详尽介绍了褒斜古栈道历史渊源及来龙去脉。

  西面为石门十三品陈列馆,为汉台镇馆之宝,也是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馆内陈列了从褒谷口石门隧洞内外凿迁抢救的十三方精品摩崖石刻,又称“汉魏十三品”。1967年修筑石门水库时,为保护文物,将这十三块具有很高历史研究和书法艺术价值的石刻整体凿下,转移到汉台。石门十三品记述了褒斜道修治贯通历史,并代表了中国文字由篆书向隶书过渡的书法风格演变,千百年来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清幽寂静的展厅里,黑沉沉的十三块巨石静静矗立,仰视细阅,一个个流畅古朴的文字扑面而来,历史就这样叫人心潮澎湃地缓缓展开。

  站在望江楼上,凭栏俯瞰,望江顺流的风景再也不能看见,只余楼下曲径通幽的院落和草木葱茏的古雅。院子东南角有一方条石,丹朱镌刻“汉台”二字,石头背面刻着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台,因为刘邦而建朝开国皇帝由这里出发,开创了四百年汉朝基业,由此统一中国,引发出汉民族和汉文化。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我是汉族,我说汉语,我写汉字,是因为我们有着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汉中是汉朝历史重镇,这样的地方不来,那就非常遗憾了,因此我提一个建议,让全体中国人把汉中当作自己的老家,每次到汉中就当作国次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