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走进汉台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汉台评 | 以“万无一失”的守护,应对“一失万无”的风险

    “要不是干部们硬拉着我走,我这条老命早就没了!” 这句来自我市汉台区独居老人宋水平的劫后心声,不仅是一次成功避险的个体叙事,更折射出基层治理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理念的生动实践。当150立方米的崩塌体吞噬老屋,幸免于难的背后,从来不是“运气使然”,而是一套以专业破题、以担当筑基、以系统织网的防灾减灾体系 —— 这恰是我们应对“一失万无”风险的核心密码。
    专业预判:于“微”处见“大险”,是防灾减灾的“先手棋”
    山体“撒豆子”般滚落碎石,在常人眼中或许是“无关紧要的自然现象”,在汉台区地质灾害排查组眼中,却是必须警惕的“风险警报”。这份“见微知著”的敏锐,绝非凭空而来:它源于对地质规律的精准把握,源于对“风险隐患零容忍”的专业态度,更源于“把老百姓生命放在心尖上” 的责任自觉。
    防灾减灾的本质,是与风险赛跑的“预判战”。若等灾难成型再行动,便已错失最佳时机;唯有在风险萌芽阶段 “揪出隐患”,才能掌握主动权。从汉台区排查人员“不敢漏过任何一个细节”的坚守,到各地推广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监测”“气象预警精准推送”,本质上都是用专业能力将“不可见的风险”转化为“可应对的预案”。基层防灾绝不能“凭经验”“靠感觉”,唯有打造一支懂技术、善观察、负责任的专业队伍,让“看碎石识风险”成为常态,才能在风险突袭前筑起第一道“防火墙”。这既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 —— 专业的价值,正在于让“可能发生的灾难”止于“尚未发生的预防”。
    责任担当:破“侥幸”守“底线”,是风险应对的“定心石”
    面对宋水平老人“住了这么多年都没事”的嘀咕,汉台区干部没有“顺其意”松劲,反而“硬拉着走”,用警戒线圈定危险区、上门收拾行李、耐心劝说转移。这份“不近人情”的坚持,恰恰是“以大概率思维防小概率事件”的担当体现。
    防灾减灾中,最可怕的不是风险本身,而是“侥幸心理” 的滋生。“应该不会出事”的自我安慰,“再等等看”的犹豫观望,往往会酿成“一失万无” 的悲剧。基层干部作为“最后一公里”的守护者,必须有“宁听抱怨、不听哭声” 的清醒:转移避险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守护安全不是“软任务”,而是“硬底线”。从“三必撤三必到三步法”的刚性执行,到“敲门行动”敲遍 3.44 万户人家的细致,再到1606人成功转移的实效,这些实践都在印证:担当,就是在群众心存侥幸时“再坚持一把”,在风险临界时“再推进一步”,用“硬气”的行动把“安全底线”守得更牢。这份担当,比任何安慰都更能让百姓安心,比任何承诺都更能彰显治理温度。
    系统治理:织“密网”聚“合力”,是长治久安的“压舱石”
    宋水平的化险为夷,并非孤立的“幸运案例”,而是汉台区系统性防灾减灾的缩影:3900 多条预警信息、1061 户群众转移、无数次上山巡查与驻点值守,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生命安全网。
    防灾减灾从来不是“单点作战”,而是“系统工程”。它考验的是地方党委政府“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更检验着基层治理体系“扛得住、能动员”的韧性。从监测预警的“前端感知”,到转移安置的“中端执行”,再到灾后保障的“后端托底”,每个环节都不能缺位;从专业部门的“技术支撑”,到乡镇干部的“一线落实”,再到群众的“主动参与”,每个主体都不可或缺。这张网,织的是“责任链条”, 让每个岗位都有人负责、每个风险都有人处置;织的是 “治理效能”, 让资源快速整合、力量高效联动;织的更是“民生安全感”, 让千家万户在风险面前“有依靠、不慌张”。正如汉台区实践所证明的:唯有把功夫下在平时,把体系建在细处,才能在风险来临时“跑赢时间、守住生命”。
    天灾或许难以完全规避,但防灾减灾的主动权,永远掌握在人的手中。从汉台区的成功避险,到全国各地的防灾实践,我们越发清晰地看到:应对“一失万无”的风险,关键在于坚守“万无一失”的标准 —— 以专业之心洞察隐患,以担当之举化解危机,以系统之策筑牢防线。
    当前,我国正处于各类风险易发多发期,防灾减灾、守护民生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刻在骨子里、落在行动上:既要持续提升基层防灾的专业化水平,让“早发现、早预警”成为常态;也要强化干部队伍的责任担当,让“不侥幸、不松懈”成为自觉;更要完善系统治理的制度体系,让“全链条、全覆盖” 成为保障。唯有如此,才能在每一次风险考验中交出“让百姓踏实”的安全答卷,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