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走进汉台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杨家山小处入手带来乡村大变样

夏日炎炎,汉台区宗营镇杨家山村人气不减,从早到晚,村里随处可见走走停停的小汽车,三五成群的游客。环村柏油路宽阔平整,小微景观匠心独具,浓浓的田园气息,醇醇的民俗味道,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去年以来,这个坐落在秦岭脚下的脱贫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指导下,先后争取近千万元资金实施狮子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以工代赈项目、村组道路改扩建项目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结合村情实际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四微”(微改造、微自治、微文化、微经济)新路径,一举成为全市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亮点,入选全省“千万工程”示范村。

微改造,旧物焕新留住乡愁记忆

废旧砖瓦砌成错落有致的矮墙,旧石槽、破瓦罐变成了别致的花盆。犄角旮旯的空地上,都被见缝插针地种上了花花草草,变成了一个个袖珍花园。

每个花园里,都会安放一个老物件:碾院坝的石轱辘,磨面的石磨,舂米的石臼,废弃的压水井……漫步杨家山村,随处可见“变废为宝”的小巧思。这些曾经影响村容村貌的老物件,蝶变为历史感满满的微景观。

村党支部书记杨超介绍,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过程中,村里坚持“就地取材、旧物利用”,通过微改造把村头组尾的乱旮旯、房前屋后的“老垃圾”变成小景观,变成乡愁记忆,成为游客最喜欢的打卡地。

今年,村里实施了总投资700万元的狮子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以工代赈项目,过去污水乱排、垃圾乱倒的干河沟,摇身一变成为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的景观带。

微自治,多元共建凝聚治理合力

整齐码放在铁架上的柴火,被竹编篱笆圈起来的菜园子,村道户路边的绿化带、小花池……在杨家山村,游客们看不到柴草乱堆、垃圾乱倒的情形。

“村上提供铁架子村民自己码好柴火,村上提供竹竿村民自己动手扎篱笆,村上提供花草村民自己栽种……”杨超说:“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已经成为我们全村人的共识。”

“一直盼着拿到这个奖牌,今天终于拿到了,全家人都很高兴!”村民张成德指着堂屋门上挂着的“最美庭院”奖牌,脸上笑开了花。

在杨家山村,谁家获评“最美庭院”“文明家庭”,谁获评“好公婆”“好儿媳”,谁家的老物件摆哪等等,全都由村民自己说了算。组里事情,组长召集个院坝会说一说;村上事情,村“两委”召开个村民代表会议一议。人人都能发表意见,事事都商量着来,村民真正成了乡村治理的主角。

微文化,创意赋能激活乡村魅力

杨家山村,吸引游客的还有那些拙中见巧的农户房屋上的彩色墙绘:绿皮火车呼啸而过,金黄麦浪翻滚眼前,锈迹斑斑的压水井,高大“霸气”的东方红拖拉机……

“三线建设时期,村里很多人参加过阳安铁路建设,对绿皮火车很有感情。”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胡波说:“这些墙绘中的风景、人物、物件,来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杨家山村的现实生活,承载着全村人的共同记忆。”

村史馆的展柜里,整整齐齐摆放着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物品,有粮票、马灯、老照片,还有原汉中县、褒河区、张寨公社和杨家山大队的红头文件。

村里沿狮子河畔、环村道路大力开发星空露营、摄影采风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深入挖掘汉王城、下寺庙等历史遗存的文化内涵,精心打造“我们一起回乡”引流IP,让游客在绿水青山间触摸最真实的乡村文化。

微经济,资源盘活拓宽富民之路

村南头的田地里,数百亩药材郁郁葱葱,节水灌溉系统蔚为壮观。去年,村上与外县中药材公司企业共同投资建设220亩标准化白芨、大黄种植基地,预计年产值突破80万元。

村北头的捷帝铸造社区工厂里,工人们正在熟练地操作机床。社区工厂负责人李培鹏介绍,这些工人多数是本村村民,也有邻村村民,生产旺季每天用工四五十人。

“我主要负责打磨铸件,每个月能挣三四千块钱,”村民杨巧玲高兴地说:“挣钱、顾家两不误,社区工厂确实好!”

“产业就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镇党委书记刘继刚说:“杨家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流转村民的土地,招引客商共同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利用原村委会闲置的旧房子,招引客商建设社区工厂。这样做既盘活了农村资源,又壮大了集体经济,还帮助很多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很多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返回村里发展。”

在镇党委、政府帮助下,杨家山村还采用“政府投资+社会资本+村民资产”合作模式,用150万元产业资金撬动423万元社会资本,打造精品民宿集群,年均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去年,杨家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较脱贫退出时分别增长42万元、0.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