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常面临断层危机。然而,汉台区北关街道人民路社区27岁的程文瑛,却以指尖的细腻与坚持,让濒临失传的“手推绣”技艺焕发新生。这位年轻的非遗技艺传承师,正用纵横交错的针线,编织着属于新一代匠人的梦想。
▲程文瑛熟练地用手推绣花机制作绣品。
程文瑛与非遗的缘分,早在幼年便已悄然种下。在母亲的引导下,她曾多次走进非遗展示现场,参观并体验过各类非遗项目,这使她自小就对传统技艺充满向往。2020年,她首次接触到手推绣——这门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的传统刺绣艺术,因其均匀的力道、细密的针脚,使得作品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感和栩栩如生的效果。当时,一幅用手推绣花机绣制的牡丹图让她深受震撼:“花瓣层次分明,仿佛散发着阵阵花香。”这份触动让她毅然放弃原有专业,拜入重庆市涪州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华芳门下,成为一名刺绣学徒。
▲程文瑛在配色选线
手推绣看似简单,实际上对耐心和手感有着极高的要求。新手常常因为力道不均导致绣品变形、针脚歪斜,程文瑛的指尖也常被扎破,但她从未言弃。“师父总是说,手推绣没有捷径,唯有勤学苦练。”她每天练习9到10个小时,从制版设计、印图定位、配色选线、机器刺绣到手工修饰一步步打磨技艺。两年后,她的作品《山鸟枇杷》终于得到了师父的肯定。
传统手推绣多以花鸟、山水为题材,但程文瑛敏锐地察觉到年轻人对这类题材兴趣不浓。为此,她开始尝试在创作中融入现代元素:在旗袍、汉服、包袋上绣制新颖的图案,并通过微信朋友圈分享制作过程。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创新设计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赢得了众多订单。
“母亲每次看到网上订单都很惊讶,总说‘没想到老手艺这么受欢迎’,还鼓励我多设计些新花样。”如今,程文瑛已经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她设计的“石门颂”字体冰箱贴在“礼遇汉台·木兰姐姐”非遗手工融合店里备受好评。她不仅通过“巧娘课堂”与前辈学员交流学习,还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销等活动,向年轻人推广木板刻画、漆扇等非遗工艺,期待更多人了解并加入传承队伍。
▲程文瑛在巧娘课堂上向学员们讲授木板刻画。
“每一针都承载着历史,每一线都连接着未来。”程文瑛轻抚着刚完成的绣品,眼神坚定。“手推绣不仅是手艺,更是活着的文化记忆。我愿意用我的一生去守护它,让更多的人看到它的光芒。”
丝线穿古今,针尖阅春秋。这位95后的年轻绣娘用青春证明:非遗的生命力不在于守旧,而在于每一代传承者敢于在针尖“破茧”——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画布上,绣出属于自己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