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叶亚楠 刘鑫)华灯初上,汉台区银滩路的火锅店里热气蒸腾,欢声笑语;中午时分,社区食堂飘出阵阵饭香,老人们围坐用餐;夜幕降临,夜市摊主们忙碌的身影与整洁的街道相映成趣……这一幅幅生动的市井画卷,正是汉台区创新城市治理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汉台区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通过打造特色街区、推行柔性执法、优化便民服务等举措,探索出一条既保留城市“烟火气”又提升治理效能的新路径。在汉台,传统与现代交融,活力与秩序并存,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特色街区让城市“烟火气”更旺
“下班后约几个朋友涮火锅,一天的疲惫就烟消云散了。”在“银滩路串串一条街”,市民刘先生和朋友们围坐一桌,享受着美食带来的快乐。
“银滩路串串一条街”特色街区位于中山街街道建国社区,拥有商户198家,80%都是串串火锅店,是汉台区最具烟火气的地方之一。该街区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彩绘墙面、设置特色地标、实施绿化亮化工程等“微改造”,让传统餐饮街区焕发新生。
目前,汉台区已建成以“花+”业态为主的七小里•花市集、以企业孵化为主的西郊记忆文化产业园等6条各具特色的街区,带动200余家新商业入驻,为游客提供了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增添了中心城区的旅游资源。
2024年,汉台区成功入选“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这些特色街区不仅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更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柔性执法“烟火气”下的温情守护
“现在有了固定摊位和净化设备,再也不用和城管‘躲猫猫’了!”在前进路夜市,摊主王超一边忙着烤苕皮,一边笑着说。他的摊位前,崭新的油烟净化装置格外醒目。
王超的经历是汉台区北关街道推行“柔性执法+商户自治”的一个缩影。该街道通过实地调研,在不影响交通和市容的区域设立“定时定点经营专区”,将流动摊贩规范安置。目前,已有375户商户像王超一样实现了“安家落户”。
“我们改变了过去‘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而是通过座谈会、培训会等形式,与商户共商解决方案。”北关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曹路告诉笔者,今年以来,已开展燃气安全、食品安全等专项培训4期,商户满意度显著提升。
此外,商户们还自发组建了“前进路夜市自治群”,45家商户通过手机实现问题快速响应,4个自治小组轮流担任“卫生监督员”,形成“自查-整改-互评”的良性循环。
家门口的“烟火气”情暖人心
清晨的益汉路,老式缝纫机的“哒哒”声与早餐铺的炊烟交织,唤醒了沉睡的城市。摊主杜秀萍正专注地踩着缝纫机,“这里不收摊位费,时间自由,一干就是24年。”她为街坊修改裤脚的手艺,已成为街角最温暖的风景。
同样暖心的场景也出现在北关街道清水湾小区食堂,87岁的付老师端着刚打好的饭菜笑着说:“三块的素菜、五块的荤菜,比自家做饭还实惠!”
这个500平方米的社区食堂可容纳150人就餐,夏季还免费供应绿豆汤,有效解决了小区老年人“吃饭难”问题。
此外,汉台区在全市率先推出示范性老年人助餐点,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让利+个人承担”模式,建成20个示范性老年助餐点,第二批即将投入使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凭身份证即可享受优惠。
“我们联合街道、社区和优质餐饮企业,科学选址布局,确保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实惠可口的饭菜。”汉台区民政局党组成员林春花告诉笔者,这一惠民举措既保障了餐饮质量,又减轻了老人经济负担,让老年助餐服务更可持续。
一项项便民举措温暖了千家万户,让家门口的“烟火气”更浓。目前,全区已建成15个便民生活圈,覆盖39个社区24万居民。通过完善早餐供应、引入托育机构、升级养老设施、组建志愿服务队伍等举措,实现了“小需求不出社区,大服务不超一刻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