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走进汉台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汉台:稻田里长出三个产业

机器轰鸣,送料装袋。2月上旬,甘国柱的菌种厂在农技专家、镇村干部和邻里乡亲的共同见证下,正式投产开业。

提起甘国柱,汉台区铺镇刘堡村和姜坝村的农户们大都非常熟悉。近些年,他在当地种粮食、养水产、办学校,带动了一大批群众致富增收。菌种厂开业,来捧场的乡亲们调侃道:“国柱的稻田里又长出新产业了!”

小龙虾“爬”进水稻田

甘国柱的菌种事业才刚起步,但稻渔综合种养他已经干了8年。如今,他带领群众把种养规模发展到2100亩,自己也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农业致富带头人。可没多少人知道,现今的职业农民甘国柱“下地种粮”前,已经在外打拼多年。

“当年没有这样的规模,我最初只发展了4亩虾塘。”2015年,挣到第一桶金的甘国柱回到家乡刘堡村,开始试验在外学到的水产养殖本领。甘国柱介绍,发展小龙虾,养殖规模和能拿到多少种苗有关,所以只能逐年扩大。养殖本领学得到位,甘国柱的虾塘第二年就有了成规模的虾苗产出。小龙虾“爬”进了村里的水稻田。

2021年年初,甘国柱把小龙虾养殖发展到了300亩。也是在这一年,汉中市也提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乘着配套政策的东风,已经担任当地农业合作社理事长的甘国柱,带领刘堡村的乡亲们一口气把规模扩大到1200亩。

能不能达到万元钱目标,甘国柱提前算过账:小龙虾每亩产值6000元、水稻保底2000元,再加上土地轮作种的其他作物,亩产万元不是问题。去年,他流转的土地亩均产值超过11000元。如今,不光本村的农户参与其中,邻村姜坝的农户也参与进来,2100亩稻虾田里嵌入的农户超过1300户。

秸秆送到菌种厂

稻渔综合种养搞得好,如何处理秸秆却让甘国柱和农户们犯了难。“草木灰可以肥田,过去都是一烧了之。如今环保有要求是一方面,秸秆也是宝,烧掉实在太可惜了。”甘国柱说,怎么样把秸秆的价值真正利用起来,他思考了很久。

铺镇靠近中心城区,当地早早便发展起了蔬菜大棚产业。甘国柱心思活泛,看见村里有不少撂荒地,他就流转过来种植菌菇增收。“我以前都是从外地买菌种,菌菇产量却不稳定。”甘国柱介绍,外地买来的菌种品质良莠不齐,有的甚至不出菇。加上长途运输容易造成菌袋破损报废,种植菌菇成本很大。

“要是能自己生产菌种就好了。”甘国柱的想法刚刚萌芽,陕西理工大学的农业专家团队便主动和他联系。得知秸秆可以作为生产菌种的培养料,甘国柱迅即在姜坝村找到了建设生产厂的土地。

甘国柱的菌种厂刚开业,1笔茯苓菌种的生产订单便找上门来。“外地的客商提前来看过我们试生产的袋料品质,随即就达成了合作意向。”甘国柱介绍,当地有许多农户在他的厂子里务工。如果将来菌种厂发展得好,他还会筹建菌菇深加工厂来提升产品附加值,也能带动更多的乡亲们致富。

水产端上美食街

“把小龙虾端上本地人的餐桌是最好的选择。”这是甘国柱在做了市场调研后得出的结论。甘国柱说,我曾经到西安等地和客户对接过。但是同大城市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旺盛的消费需求相比,合作社产出的小龙虾实在供不应求。

小龙虾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找他来取经的人便多了起来。“这事儿一句两句说不清楚,得知省里恰好有政策支持,我索性办个农民田间学校,让更多的人能学到真本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田间学校办了起来。与此同时,怎么解决学员们的食宿又成了新问题。

还得调查研究!田间学校选址也在姜坝村,下定决心的甘国柱常去学校附近察看。“学校旁边有许多农民房沿街而建,家中住户又大都常年在外地务工,何不把这些闲置资产盘活呢?”有了这个想法,甘国柱赶紧挨家挨户联系。“大家一听要把这些房子利用起来,还能入股分红,都非常愿意。”甘国柱说。

甘国柱想法多,做起事来也不含糊。因为美食街做得精致,来吃饭的不光是学员,许多游客也慕名而来。“稻田小龙虾”卖点十足,很快便成了美食街里最畅销的产品。“夏天游客最多,小龙虾卖得很火。这时候又是农闲,许多村民就来美食街里帮忙或者做生意,也能增加一笔收入。”甘国柱说,去年夏天当地举办美食节,开幕当天,扫码进场的游客就超过了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