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走进汉台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十四五” 汉台答卷 | 让幸福之水流进千家万户

开栏语:十四五期间,汉台区锚定建设陕西高质量发展强区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全面回顾十四五期间,全区高质量发展历程,激发全区上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现开设《十四五汉台答卷》专栏,全面展示我区各部门单位十四五期间的成效和亮点,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汉台新篇章凝聚强大合力。

曾经,汉台百姓为水而愁:水质平平,供水时有时无;如今,他们因水而笑:清泉入户,河湖变成风景。

这一转变,源于“十四五”以来汉台区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项目建设为引擎,民生保障为核心,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水动力”。

织就城乡水网清泉流入万家

走进汉王镇牛尾村,7组村民郭顺智正熟练地打开院外的水龙头接水,清澈的水流哗哗注入水桶,“以前我们用的自己打的井,水里杂质比较多,用水前得沉淀沉淀。自从政府21年实施了七曲村饮水工程后,我们现在用上了七曲村的水,打开水龙头就是干净水,用着方便,喝着放心!”

让清泉流淌进千家万户,是民生保障的基石。“十四五”以来,汉台区持续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城乡居民供水体系,累计开工水利项目106项,建成不同大小供水工程280处,区域调蓄能力新增1300万立方米。当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时,标志着汉台区彻底告别了“看天用水”的历史,迈入了“放心用水”的新时代。

这些星罗棋布的水利、供水设施,如毛细血管般延伸到城乡的每一个角落,不仅解了群众的“用水愁”,更成了汉台大地上守护民生幸福的动人风景。

守护一泓碧水河湖焕发新生

拧开水龙头有清泉,是“小家”的安心;而门前的河流清澈畅达,则是整个“大家”的舒心。

河湖的长治久清,离不开无数基层守护者的日夜坚守。在武乡镇吴庄村,村党支部书记吴进华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护水卫士”。五年来,他每周两次巡护水库雷打不动。“水库是咱村的‘大水缸’,不经常来转一圈,心里总不踏实。”他指着清澈的库水笑道。

在铺镇大寨村干沟河,昔日的“污水沟”已变身“风景线”。“以前这里杂草丛生,谁愿意来啊?”村民王涛感慨,“现在清了淤泥、种了绿植,下午来这儿散步,比待在家里还舒服!”

五年来,汉台区将河湖管护作为生态保护的“重头戏”,各级河湖长累计巡河超3.6万人次,创新推行的“河湖长+志愿者”工作机制在全市交流推广,157个“四乱”问题被整治,河道恢复往日的清澈通畅。

印发岸线保护利用规划、水网建设规划,完成汉江、褒河、黎家河等7条河流、37座水库划界,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全区水土保持率达90.47%,为水源地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盘活一江清水绘就共富画卷

良好的水生态,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汉台区正将这份资源,转化为百姓手中实实在在的收益。“十四五”期间,全区以幸福河湖建设为抓手,推动“河清岸绿”向“景美民富”深刻转变。

清晨的汉江七里段,江面波光粼粼,江边草木葱茏,芦花摇曳。“以前这里是荒滩,现在这里草木长得比人高,江水清得能看见鱼,候鸟每年冬天都来做客呢。”家住附近李大爷说。

“我朋友上个月来杨家山,说这儿的乡村水韵特别美,让我一定要来体验下。”西安游客刘女士举着手机对着塘中景致拍照,“明年我还要提前订好民宿过来玩,好好体验美丽的乡村生活!”

依托扎实的生态治理成果,汉台区开始盘活生态家底。通过治理汉江河滩地660亩,修复堤防14.27公里,一条沿江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应运而生。发展“水+休闲农业”“水+乡村旅游”模式,全区水产养殖面积突破1.27万亩,皇塘、李家沟、郭家沟水库成为乡村旅游热门目的地。

吴庄村村民郭雯笑着说:“以前守着河边愁生计,现在靠着好水好景赚‘旅游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从解民之渴到助民致富,汉台区用五年时间,让每一泓清泉都成为了惠泽民生的幸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