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曹娜)随着天气日渐寒冷,暖宝宝、热水袋、“小太阳”等一系列“取暖神器”销量激增。拿在手里的、贴在身上的、放在身旁发热的……这些取暖神器替人驱赶寒冷的同时,因人们使用操作不当造成低温烫伤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近日,家住汉台区的何女士一觉醒来发现,大腿上出现了一大片红斑。就医后得知,是因热水袋放在腿上睡了一整夜,造成了低温烫伤。“当时把热水灌进去,感觉不到有多烫,我就一直放在身上取暖。而且晚上睡得太沉,完全没感觉到不适,结果就烫成了现在这样。”何女士说。
低温烫伤是什么,发生后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记者采访了市三二〇一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廖岩。
低温烫伤,是指身体局部长时间接触超过体表温度的低热物体,所引起的慢性烫伤。比如生活中,把一个暖宝宝贴在手臂上,可能温度刚好,既不冷也不热。但正是这种“刚刚好”,即45℃到60℃之间的温度,因为不会触发人体疼痛预警,反而让皮肤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伤害,造成低温烫伤。除了取暖设备本身质量问题外,使用过程中的不当操作,也是导致低温烫伤的重要原因。
廖岩告诉记者,低温烫伤的温度一般在44°C到50°C之间,皮肤接触时间越长,损伤越重。44°C,在皮肤持续接触大概6个小时会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如果是49°C,持续3分钟皮肤就会损伤,9分钟皮肤就会坏死。近期接诊的低温烫伤患者中,绝大多数都是由于暖宝宝、电热毯或热水袋等“取暖神器”使用不当导致的。
低温烫伤多发于婴幼儿、老年人,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脉管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以及长期卧床者等特殊人群。使用取暖设备时,婴幼儿表达能力欠佳,若家长未能细心照看,容易导致低温烫伤。老年人随年龄增长皮肤变薄,皮肤张力、感觉功能、对外保护作用、对周围环境温度的调节功能差,在低温的持续作用下易导致烫伤。此外,合并有糖尿病、脉管炎或脑卒中后遗症的患者,因血管神经病变,对热损害感知和防御能力低下,也是低温烫伤的高发人群。
烧烫伤一般分为三个度(I度、Ⅱ度和Ⅲ度)。当出现皮肤发红、红斑,这是低温烫伤最常见的表现,属I度烫伤的范围。而当出现水疱、焦痂改变,则为Ⅱ至Ⅲ度损伤。尽管此类烫伤的创面看上去较小,早期大多只是红肿、水疱,但实际可能已损伤至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骼。
一旦发生低温烫伤,切记不要盲目处理。低温烫伤跟其他普通烫伤、水火烫伤的解决方法一样。第一是冲,让烫伤的部位处在凉水下至少10分钟;第二,在烫伤的部位把衣服剪开,减少摩擦;第三是泡,泡在冷水中约30分钟,或者更长时间;第四是盖,有水泡或者坏死的Ⅱ度以上的烫伤,建议用干净的毛巾覆盖,减少继发感染;最后是送,及时就医,避免继发感染,预防留疤痕。